福克纳小说中的语法隐喻探讨——以《我弥留之际》为例

这是一篇优质
语言学论文范文,主要通过隐喻研究几千年来因其广泛性一直备受学者们的瞩目。最初即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对其进行的传统修辞学研究,后来进入到以 Lakoff 和 Johnson 为代表的 20 世纪 70 年代的认知领域的隐喻研究,最后是 90 年代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本论文是
电大作文网精选语言学论文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语法隐喻的研究现状

隐喻研究几千年来因其广泛性一直备受学者们的瞩目。最初即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对其进行的传统修辞学研究,后来进入到以 Lakoff 和 Johnson 为代表的 20 世纪 70 年代的认知领域的隐喻研究,最后是 90 年代的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如今的隐喻研究结合了现代技术,已涉及到多元领域的多元学科,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于隐喻的认知,本节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法隐喻的国内外研究展开论述。

一、语法隐喻的国外研究现状

隐喻研究长期以来在学术界都占据一席之地,有着积厚流光的研究历史,经历了由盛而衰,又由衰而空前繁荣的景象。古希腊语 metaphora 一词是隐喻的来源,其中 meta 是指 穿过 ,而 phor 有 承载 之意,因此, metaphora 具有 转换 的意思,涉及两种事物之间的转移。在语言学领域即在同义域中两个词替代的过程。前文提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修辞学》和《诗学》中最早提到了隐喻,其中论述了构成隐喻的要素和隐喻所发挥的修辞功能。后期,因亚氏进一步对隐喻的性质和性能进行了阐释,为西方修辞学隐喻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隐喻又从修辞学逐渐转移到以Richards和Black为代表的过渡认知领域时期;最后,隐喻研究成为了认知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代表人物为 Lakoff 和 Johnson。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导论》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初步提出语法隐喻的概念并对其做出了分类。以往人们在对隐喻进行分析时,认为隐喻只能在词汇层面上进行研究,并习惯于通过隐喻的比喻意义来认识隐喻。但韩礼德认为隐喻现象也会发生在语法层面,并且论述了隐喻意义的变化如何对语法变化产生影响。不仅是词性上的转换,还包括句子到短语,一个及物过程到另一个过程的转换都存在变化。因此,同一句子中有出现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共存的现象。韩礼德认为, 隐喻不是自下而上,给定表达的不同表现意义,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给定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 ①。这也就是说词汇层的隐喻涉及相同词汇的不同意义表达,而语法层隐喻关心相同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语法隐喻是作为词汇隐喻的补充研究出现,韩礼德提出以意义为出发点, 所要问的不是该单词是如何使用的,而是这一意义是如何表达的 ②。隐喻因此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即通过一种语法手段替换另一种语法手段进行意义的表达。这种与传统研究视角相反,即 由义到词 的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理论对隐喻的限制,体现了韩礼德 系统 和 功能 思想,为丰富隐喻理论做出了贡献。

…………………………

第二节 福克纳小说隐喻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福克纳最初是在法国引起重视,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加缪等都是他的崇拜者,为他写过评论。但是福克纳在美国本土并没有引起重视,起初只有几个知名评论家注意到了这个南方作家的艺术才华和作品价值,他们中肯的批评为后来兴旺的福克纳研究奠定了基石。1945 年考利在《袖珍福克纳》一书中的序言里详尽地对福克纳小说的艺术成就进行了阐述。自 1950 年福克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开始,每隔十年就有一本辑录福克纳评论的重要文献出版。1986 年在中部佛罗里达大学创刊的 福克纳期刊(Faulkner Journal) 每年两期发表了许多知名学者关于这位伟大作家的研究,可见福克纳研究在国外的持续性。随着 福克纳产业 的不断繁荣增值,他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纵观福克纳研究,竟然与他的作品一样繁杂多样,并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为一个阶段,这个时期除了几个对他推崇备至的批评家(考利、沃伦、艾肯等)外,他那不易被读者看懂的文体风格引起较多的反感,甚至严厉、尖刻的批评。这段时间的批评方法主要是从传统的历史社会学批评角度出发,对他的作品主题进行分类,探讨他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分析他作品与古典悲剧的差异等。随着新批评的出现,研究者们通过细读,对他作品中的隐喻、反讽等修辞技巧进行挖掘,以分析作品自身的象征系统和美学价值。福克纳作品中隐喻的使用,增加了其文本的内涵及社会意义,这也是一直以来众学者们研究福克纳作品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对于福克纳小说的研究,从传统视角看更注重隐喻的修辞性,作品中不同的物体、地点等隐喻和象征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福克纳作品中手表、太阳以及钟声等事物皆象征着时间的流动和无尽的社会变化。威廉 路捷卡对福克纳小说中建筑背后的隐喻意义进行了研究,如:牲口棚、公共设施等。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概念语法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是通过不同及物性过程间互相转换从而实现的隐喻效果。包括六种过程,每一种过程皆可转换成为另一种过程,以下将分别对六个过程间的语法隐喻进行阐释说明。

一、物质过程隐喻

物质过程就是做某件事情的过程 ②。简而言之,就是去做某件事。而这个物质过程通过动词或动词词组来实现,如,break,live,get,put,turn,begin,come,try,send,show,set,shape,give 等,其中动作者及动作的目标对象是通过名词或代词来代表。其次,物质过程也可隐喻为其他的几个过程,如下所示:

○1 Now it begins to show it. New Hope three miles. New Hope three miles.

○2 Now it begins to say it. New Hope three miles. New Hope three miles.(P121)

我们可以由动词 show 看出例○1 是物质过程,而例○2 中将谓语动词 show 变成了体现言语过程的动词 say ,从而拟人化了路牌,使得路牌具有主动性,事实上例○1 和例○2 在语义上基本一致,但他们的及物过程却由原来的物质过程隐喻成了心理过程,这种转换过程就是及物性隐喻。

图 1 隐喻的两个视角(Halliday 2000:342)

图 1 隐喻的两个视角(Halliday 2000:342)

……………………..

第二节 人际语法隐喻

语言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具有三种元功能,人际功能主要是运用语言来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际,除发挥最基本的表达观点的作用外,还用来维持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人际功能包括语气和情态两个系统,而人际语法隐喻又与人际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人际语法隐喻由语气和情态系两个系统实现,分别是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 ②其中名词、副词、形容词等形式都可以体现情态,而多种言语行为互相转换可以实现语气。

一、情态隐喻

情态系统是人际功能的重要部分之一,发话者可以利用情态系统表达自身的观点或看法,其中可以体现自身对该观点的确定程度即判断。且发语者具有命题功能,因此情态系统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其中,情态化是指 某种程度的可能性和可用性 ③,而意态化被定义为 某种程度的义务和倾向 ④。 情态化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可能性和经常性,主要通过诸如 will, could, can 等情态动词或certainly,probably, always, usually 等情态副词来表达。意态化又可分为义务和意愿,主要 will, should, must 等情态动词和谓体的扩展,如 allowed to do, supposed to do, required to do 等来实现 ①。

其次,除了物质过程可以进行隐喻外,情态意义的表达也可以进行隐喻。一致式的情态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表示,而 隐喻式的表达方式是用一个认知型心理过程(如 I think, I reckon, I believe 等)或是一个关系过程的小句(如 it is likely, it is certain, it is probable 等)来表达情态意义 ②。

Halliday 认为 情态取向系统决定了情态意义的体现,情态取向分为四种:显性主观、隐形主观、显性客观和隐形客观。 ③情态取向不同会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表示可能性的情态化就会体现为以下四种形式:

○1 I suppose he believes it.(P17)(显性主观)

○2 He must believes it.(隐形主观)

○3 It s likely that he believes it.(显性客观)

○4 He is probably believe it.(隐形客观)

…………………………

第三章 《我弥留之际》中概念语法隐喻的特点及功能分析 …………………………….. 25

第一节《我弥留之际》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 25

一、物质过程的隐喻分析 ……………………………. 25

二、心理过程的隐喻分析 ………………………… 27


第四章 《我弥留之际》中人际语法隐喻的特点及功能分析 …………………………….. 39

第一节《我弥留之际》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分析 ………………………… 39

一、《我弥留之际》中的情态隐喻分析 ………………………… 39

二、《我弥留之际》中的语气隐喻分析 …………………….. 43


结论 ……………………………… 53

一、研究的结论 ………………………. 53

二、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54

三、研究展望 ……………………………… 55

第四章 《我弥留之际》中人际语法隐喻的特点及功能分析

第一节《我弥留之际》中的人际语法隐喻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执行人际功能,包括表达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主观判断评价等,并实现建立交往、对他人产生影响等语言参与功能。而情态系统和语气系统恰好可以使得人际功能得以实现,但言语功能和系统并非一一对应。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借助语法隐喻表达了更丰富的人际意义。

一、《我弥留之际》中的情态隐喻分析

情态意义可以通过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名词或小句等多种形式实现。除此以外,小说还使用语法隐喻实现多样的表达,不但避免语言形式的单一和沉闷,也更好地为刻画人物、推进情节、为主题服务。

(一)明确主观隐喻形式

在文本中,作者一般会通过使用明确主观取向来凸显评价的主观性,从而使得人物观点突出,促使其承担对应的情态责任,例如:

显性的主观取向突出了发语者的情态责任,使发话者对所做的判断或评价承担了明确的责任 ①。在例○1 与例○2 中,通过 I reckon 这个明确主观隐喻式体现出情态的主观性,本句是科拉猜想那些城里的太太们或许已经不需要自己烤的蛋糕了,甚至可能一开始就根本不需要蛋糕的描写,暗示了当时在那些富人面前穷苦人只能处于被动的状态,展现出科拉的气愤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由此看出,小说中作者通过隐喻的运用更好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形象。

明确主观隐喻形式

明确主观隐喻形式

…………………………….

结论

一、研究的结论

本文是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研究《我弥留之际》中的隐喻现象。论文首先梳理了隐喻研究和福克纳小说及其隐喻的研究现状,又结合《我弥留之际》的文本,分析小说的隐喻类型、特点及语言效果。研究结论如下:

1. 各类语法隐喻在《我弥留之际》中分布较多,语法级别从词汇短语到句子语篇都有涉及。小说中的语法隐喻主要作用于主题,具有使语言幽默化、表达委婉化及暗含多义等诸多特点,在转移情态责任、表明发语者观点及表明人物关系方面发挥作用。

2. 概念隐喻方面,及物性隐喻通过对过程间的转化,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体现作品语言的多样性。物质过程隐喻将非人的事物 人格化 ,赋予其主动性,在小说文本的使用中增添了其语言的幽默性,增强了文本的情境感和现场感,作者通过使用物质过程隐喻丰富了其文本的内涵;心理过程隐喻主要是通过转换参与者来实现视角切换的目的,有时可以起到使表达更加隐晦、含蓄的目的,从而使得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关系过程隐喻主要作用于人物身份信息的定位,与言语过程隐喻有着相似的功能,都具有委婉表达的特点,含蓄的表明人物关系及其社会地位的作用;行为过程隐喻在文本中运用不多,主要也作用于人物行为方式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其具有的社会关系;存在过程隐喻不同于以上五个过程,主要用于环境的描写,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使得作品的描写更加细化和生动。

3. 人际隐喻主要用于小说的人际信息展示,其中情态隐喻主要通过形式转换手法体现,展示出作者灵活的语言技巧、对人物细节的把握和对情节的精心构思;在其特点、功能方面,情态隐喻的合理运用有引起受话者情感共鸣的作用,在隐藏其个人意志的同时,将发语者温和个性显现出来,也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到达发话者的意图、目的;其次,情态隐喻还可实现其矛盾转移的作用,通过将发话者话语中的投射部分巧妙地隐藏在被投射部分,一方面不仅可以隐晦的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将观点看法 客观化 ,从而转移情态责任,缓和交谈双方的关系;另外,通过情态隐喻还起到了强调观点的作用,其中明确主观隐喻式不仅可以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使得受话者能够充分对话语解码,避免了发语者使用情态动词 must 等带给其压力;最后,情态隐喻还可以使话语措辞委婉,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略)

本研究结论如下:1. 各类语法隐喻在《我弥留之际》中分布较多,语法级别从词汇短语到句子语篇都有涉及。小说中的语法隐喻主要作用于主题,具有使语言幽默化、表达委婉化及暗含多义等诸多特点,在转移情态责任、表明发语者观点及表明人物关系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