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银行SJ分行公司授信业务贷后风险管理思考

这是一篇优秀的
工商管理论文范文,主要从AB银行SJ分行公司授信业务贷后风险管理展开思考,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增速尚未企稳、科技金融异军突起、市场形式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普遍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摘要:笔者认为公司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大的效益来源,但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风险。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增速尚未企稳、科技金融异军突起、市场形式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普遍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近年来大型信贷风险不断爆发,银行业在忍受利润下滑的同时,也应主动反思在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改变以往 重贷前,抓贷中,轻贷后 的管理思维,树立 风险管理是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 的理念,因此研究 AB 银行 SJ 分行在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改进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趋于平缓,主要表现形式有金融环境愈发紧张、贸易紧张状态持续恶化、工业生产逐步放缓。全球市场经济在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下,增长预期逐渐降低。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双方新一轮谈判剑拔弩张,磋商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仍然较大。2020 年的 新冠病毒疫情 ,对全球稳定以及经济增长造成极大冲击。在短期内这种潜在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性扭转,逆全球化迹象加剧,动荡的局势、低迷的环境,不利因素将持续影响经济的发展。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快速进入国际大循环的涌流中,依靠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逐渐发展成了 世界工厂 ,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但最近几年以来,经济环境稳中有变,市场下行压力增大。2019 年国内 GDP 的增长速度虽在中高速增长区内运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实体经济增长压力较大。2020 年股市大幅波动,债市频繁爆雷,利差持续收窄,大宗商品成本上升,各类市场风险叠加,导致信用风险增加。随着市场风险加剧,部分高杠杆、弱国企、弱平台融资渠道受阻,信用风险暴露加大。对于银行业来说,最主要挑战就是资产质量不断向下迁徙。

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主体,各商业银行应着眼国家安全大局,关注经济社会全局发展,提高政治站位,站在历史高度和战略视角,发挥好国家经济指挥棒的作用,助力实现经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据银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2019 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 1.71 亿元、2 万亿元、2.41 万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1.75% 、1.83%、1.86%。由此不难看出,我国金融业在近三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例双重增长,侵蚀了经营利润,虽然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环境变化相关联,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出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把控程度能力有待提升,监管机构对各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日趋严格。商业银行想要提升经济利润,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的手段不断加强贷后风险管理,减少风险损失。

图 3-2 AB 银行 SJ 分行公司信贷业务流程图

图 3-2 AB 银行 SJ 分行公司信贷业务流程图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之所以研究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额以及不良贷款率,以提升银行盈利水平与经济效益。先是对 SJ 分行贷后风险管理现状开展分析,发现其在业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提出的优化方案达到降低分行不良贷款金额和不良率的目的。

受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宏观政策影响,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定位及发展模式必然会出现重大转折,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严监管的大背景下,银行单纯依依靠规模扩张获取效益的粗放式经营已一去不返。许多商业银行已经走向转型发展道路,比如建立敏捷反应的机制,主动调整风险战略、主动适应风险策略、主动应对合规管理。随着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调,银行业步入转型发展的深水区,给以处理复杂形势、提升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在目前经济全力争取 软着陆 的特殊时期,银行需要认真地思考自身应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提升作用。同时,在支持实体经济及民营企业发展、推动供给侧改革 走深走实 的过程中,传统模式的银行业务往往处于风口浪尖,在如何破解困局、盘活经济、有效化解各类信用风险方面也需要深入研究。

在目前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对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案重视程度不足,使本项工作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化,客户经理不能本着 了解你的客户 的履职原则对借款人做详尽贷后调查,相关贷后管理人员多数也能仅做到表面合规,对于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环节实质性内涵并无深入了解及掌握。这容易导致贷款发放后无法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方式处理风险隐患的状况发生,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及利润创造能力,也容易引起外部监管部门的约谈及问责,对银行的稳健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商业银行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改进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信贷业务风险权重,减少不良暴露方面都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2 商业银行公司授信业务贷后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银行贷后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2.1.1 贷后风险管理的概念

银行贷后风险管理是指在商业银行为授信客户发放贷之日起直到该该笔贷款结束,期间所实施的全过程管理行为。本文研究的贷后风险管理是相对狭义的范围,仅指授信业务发放后至授信业务结清、或者移交法律保全部门之前的各项贷后管理工作,具体包括贷后检查、风险预警、风险分类、回收管理、主动退出等工作内容,对应银保监规定五级分类来说,主要指的是风险分类为正常类、关注类授信业务的授信后管理。

一笔公司授信业务从发起到结束时间波动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在此期间受到行业政策或者市场状况的变化的影响,授信企业的财务、经营、盈利状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在最初发起授信审批授信时信审经理在前期调研后认为企业的运营能力以及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于是批给授信企业与之相匹配的授信金额,但由于政策变化、市场波动、上下游的影响或企业内部决策失误等原因,很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收入无法覆盖银行借款,偿债不足。贷后风险管理的意义就是为了能使发放的贷款能够正常回收,从贷款发放时就开始跟踪,期间要不断关注授信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征信情况、行业状况、上下游状况、甚至高层管理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发生预警信号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发生不良。

2.1.2 贷后风险管理的内容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是杂的、系统而繁琐的,它与贷前管理、贷中操作是一个整体,内容涵盖了资金监控、贷后检查(现场与非现场检查)、分析、决策行动、授信后评价、重检等环节。

贷后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管理最为薄弱的环节,无论是管理内容还是涉及的风险点都纷繁复杂,从管理人员来看涉及总行、分行、支行的各条线各层级人员,从内容上看渗透了银行的政策制度。贷后风险管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经济利润。

贷后管理是整个授信流程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承接了贷前贷中管理,作为整个授信链条的最终环节,对于银行资金安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本质是经营风险,贷后风险是重要组成部分,贷后管理质量好坏关系到整改银行的信用、利润甚至声誉,贷后管理是促进银行各项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核心手段之一,稍有不慎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贷后管理存在的意义重大,比如在营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人为故意隐瞒授信企业实际情况的情形,押品价值虚高、财务报表与实际发生情况不一致的情况,而通过贷后管理人员的科学现场、非现场检查、排查,可以从中发现存在风险点,通过及时采取预警措施提高风险警惕,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2.2 商业银行贷后风险管理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的可获得性是不对等的,获取信息较充分的参与者往往处于优势地位,而信息获取较困难的参与主体则会处于劣势地位。这一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是由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乔治 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 斯彭斯提出共同提出的。

由于在市场经济交易中有买卖双方的存在,卖方对于交易信息的了解程度要远高于买方,在此前提下,买方想要获得信息就要向卖方支付相应的费用或以等价条件作为交换。

信息不对称理论在各经济领域应用广泛,同样也适用于银行业。因为企业的信用水平参差不齐,商业银行未能完全了解授信企业的真实情况,在选择如何将有限的授信额度分配给申请人时难以判断各企业的信用情况,信用高的申请人可能无法获取贷款,而信用低的申请人可能趁虚而入,造成信用错配[13]。

在笔者看来,信息不对称不仅是发生在商业银行缺乏对申请人情况的了解,甚至还存在与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受到业绩压力或者利益驱使,一线客户经理在知晓借款人在某些方面不符合授信要求,但在授信审批中不向上级如实汇报企业实际情况,导致信审委员对借款人产生错误的判断,一旦授信完成,企业风险暴露,给贷后管理造成很大困难。

一笔授信业务投放后,因受信息保护的影响,商业银行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完全监控到授信企业的贷款资金流向。举一个近几年监管检查屡查屡犯的例子,授信企业与银行签订贷款用途为购买生产用原材料,但是转手将此贷款用于房地产市场,这就造成了资金挪用风险。但是银行却因为信息来源相对闭塞,在贷后检查的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此问题,也没有采取风险规避措施。再比如企业开发了一个新产品,但是生产出来投放市场销量并不是太好,导致销售回款下降,难以偿还银行借款,但是并不会将实际情况告知银行,如果银行未能如实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将会进一步升级,很可能导致贷款逾期。

图 3-1 AB 银行管理组织架构

图 3-1 AB 银行管理组织架构

……………………..

3 AB 银行 SJ 分行公司授信业务贷后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3
3.1 AB 银行及 SJ 分行概况…………………………..13
3.1.1 AB 银行概况……………………………………… 13
3.1.2 SJ 分行概况………………………….14
4 AB 银行 SJ 分行公司授信业务贷后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22
4.1 AB 银行 SJ 分行贷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22
4.1.1 风险识别不够灵活………………………………23
4.1.2 风险预警相对滞后………………………………..23
5 AB 银行 SJ 分行贷后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29

5.1 贷后管理风险识别整改思路…………………………………29
5.1.1 改进风险因素的识别…………………………….29
5.1.2 对主要风险因素做系统化管理…………………………….29

5 AB 银行 SJ 分行贷后风险管理的改进方案

5.1 贷后管理风险识别整改思路
5.1.1 改进风险因素的识别
SJ 分行应借助总行以及集团的力量,协同并加强与金融同业(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有经营资质的大型财务公司等)及国际权威金融数据发布机构如 wind 的合作。未来的世界是数据时代,谁掌握更多的数据谁就占有主动权,分行应不遗余力要打破数据壁垒,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从多渠道、多维度获取数据,扩大风险识别的数据范围,收集行业与客户信息,建立贷后管理模型,加强对公司客户的精准画像,准确识别风险。不断加强对新媒体、各大平台、等公开的信息收集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甚至抖音等实时收集有价值的风险数据,变 报警 为 预警 ,将固话的风险识别改进为动态化识别。
5.1.2 对主要风险因素做系统化管理
针对 AB 银行 SJ 分行对于自身公司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没有形成体系化管理的现状,结合该机构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及实际经营管理状况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了该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信用风险、企业品质风险、企业实际控制方风险企业管理风险、企业业务运营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履约能力风险等要素。可以在 SJ 分行贷后风险管理的风险识别环节对照相关的风险内容进行细分管理,为之后的风险评估及风险对策的制定均可以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AB 银行 SJ 分行在成功进行公司授信客户的风险识别之后,就需要根据本文提出的主要风险因素,来进行风险类别的划分。该行公司授信客户的主要风险因素可划分为外部风险及部类风险,其中外部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社会文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信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的经营管理的不确定性对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主要分为企业品质风险、企业实际控制方风险企业管理风险、企业业务运营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履约能力风险。风险成功识别后,根据其类别的划分方可做进一步的风险预测、评估等工作。
………………………….

6 结论

公司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大的效益来源,但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风险。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增速尚未企稳、科技金融异军突起、市场形式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普遍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近年来大型信贷风险不断爆发,银行业在忍受利润下滑的同时,也应主动反思在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改变以往 重贷前,抓贷中,轻贷后 的管理思维,树立 风险管理是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 的理念,因此研究 AB 银行 SJ 分行在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改进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特点是作者通过自身从业经验,在借鉴国内外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 AB 银行 SJ 分行公司业务的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现状,对其存在的关键风险点突出、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营销人员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识别改进方案、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评估改进方案、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对策改进方案、风险管理制度改进方案、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改进方案、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改进方案及风险管理应急预案改进方案改进措施,以期达到提升 SJ 分行公司贷后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化资产质量、降低不良率、最终强化价值创造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希望为其他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近年来,国内银行业虽然进入了转型的阵痛期,但从前瞻性视角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AB 银行 SJ分行应砥砺前行,勇于变革,守住风险底线,做好防风险、稳增长的动态平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准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既要讲政治谋大局,积极拓展业务,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严守风险底线。形成更加完善、高效的公司贷后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