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及其意义
这是一篇优秀的语言学论文范文,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咏史诗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陶渊明,他咏史诗中表露的人生态度以及人格精神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典型,并影响至今。本论文是电大作文网精选语言学论文。
摘 要:陶渊明的咏史诗具有鲜明特色,他在歌咏历史人物时表露出自己的人生定位,其中修齐治平的仁士、抚剑独游的侠士、安贫守志的寒士和超越世俗的逸士是他咏史诗中常见的形象,也是他自己的人格写照。最奇特的是他歌咏的历史人物身上显耀出的佛光,体现了与传统不同的隐居方式,成为田园中出入世间的居士。通过对其咏史诗探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陶渊明,他咏史诗中表露的人生态度以及人格精神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典型,并影响至今。
关键词 : 陶渊明 咏史诗 人生定位。
Abstract:Taoyuan Ming s Ode to Epic has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His works reveal hislife orientation in the appreci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in which the person who seek for theharmony of himself, his family and the state, the people who travel alone with his sword, thepoor who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current state and character, and the minds who are beyond theworldly affairs are the common figures, which are the reflection of his own personality. Themost special point that reflects in the historical figures he appreciates is the effects of Buddhism,which embodies the seclusion way to be a recluse living in the earthy world that is different fromthe traditional way. By exploring his Ode to Epic, we can see the complete character of TaoyuanMing. The attitudes towards life, personality and spirits have become a good example for thelater people of letter to follow, which have exerted large affluence so far.
Key Words : Tao Yuan Ming;Ode to Epic;Life Orientation。
引言: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着名的诗人和辞赋家,其诗歌风格独特,造诣极高。他开田园诗一体,其田园诗平淡自然,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自唐以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创作。但陶诗除却田园诗、饮酒诗,还有一些为数不少的咏史诗,这些咏史诗目前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目前对陶渊明咏史诗的研究,没有相关专着问世,只存在于对陶渊明总体研究的着作中,如对陶渊明诗文的校注,有孙钧锡《陶渊明集校注》、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龚斌《陶渊明集校笺》等,通史性论述的着作有韦春喜《宋前咏史诗史》、李翰《汉魏盛唐咏史诗研究》。当前对陶渊明咏史诗的研究只是有了总体状况的把握,具体的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陶渊明的咏史诗具有鲜明特色,陶渊明在歌咏历史人物时表露出自己的人生定位,本人通过解读其咏史诗,来探索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以小见大,完善对陶渊明的人格精神的界定。他的人格精神受到后人的极力推崇与赞赏,这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对我们当代人也有所启发。
通过对陶渊明咏史诗的研究,引起学界对陶渊明除田园诗、饮酒诗之外的诗歌的重视,解读其咏史诗可以丰富对陶渊明的研究,从咏史诗看陶渊明之人格类型深化了其人格定位,拓展了研究陶渊明的角度,有利于陶渊明在文学史中价值的 增值 。透过其咏史诗所折射出的人生态度抚慰当代人生存中不可避免的焦虑、急躁、沮丧的情绪,也有助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同时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
咏史诗通常是诗人用歌咏古人的方式抒发自己的现实感受,因此我们可以在作品中看到诗人自身的形象。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所作咏史诗中很杰出的一位诗人,细味其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自己的人生定位,甚至可以明白他为什么会以田园作为隐身之所。
(一)修齐治平的仁士。
作为古代的一名知识分子,陶渊明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即使他已经归隐,还是不时流露出这种愿望。人到中年的他偶尔还壮志未平,向往疏广和疏受的美好人生: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目汉庭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还旧居,长揖储君傅;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离别情所悲,馀荣何足顾;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咏二疏》)1这是他理想中的人生,立功不居、名留史册。他的《读史述九章》虽然各篇旨趣各异,但所述的夷齐、箕子、管鲍、程杵、七十二弟子、屈贾、韩非、张长公等除了夷齐以 立德 着称于史外,其余均在史上有突出的功勋,如箕子是孔子所称的 殷末三仁
之一,管仲和鲍叔牙助齐桓公称霸,程婴和公孙杵臼保护赵氏孤儿,孔子七十二弟子等都有显迹留于史册,陶渊明在阅读《史记》时对这些人深有感触而撰写此篇。所以虽至晚年,陶渊明仍然念念于古代留下英名之人,可见其素有志向。
陶渊明是一位有德的仁士,这可以从他四仕四隐的为官经历中看出。关于陶渊明出仕的原因历来有很多解释,其中受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很大。在东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陶渊明的仕途不畅,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很坚定。陶渊明 29 岁初入仕途,怀着 大济天下 的决心,却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宋书 隐逸传》 36岁第二次出仕,始作镇军参军,却在诗歌中表露对出仕的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感叹自己的官途生活,次年因生母孟氏卒,便辞官归家。40 岁时第三次出仕,投入刘裕门下作镇军府参军,起初陶渊明是信心满满的,他在《荣木》中这样写道: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他仍是遵从孔子的教导,入仕奋起,可刘裕入幕后不久产生了称帝的念头,他不择手段、排除异己的行为令陶渊明感到失望。他的最后一次出仕是 41 岁时由叔父陶逵介绍的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就弃官归里,自此之后不再入仕。
在这四次出仕的过程中,陶渊明不断尝试,想有所作为,但守志之人见不得黑暗现实,又不断失望,在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中纠结、痛苦,最终决心归隐。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荀子 富国第十》)陶渊明不会为了 成功 、 赢 而做 缺德 之事。
处于长期动乱、生命朝不保夕的魏晋,士人的心态或扭曲或怪诞。偏安一隅的东晋,政局内忧外患不断,统治者选拔人才沿用 九品中正制 ,只有世家大族子弟才有身居高位的可能。皇权与世族之间的内部矛盾不断加剧,外部的战乱长期不断,用鲁迅的话说,这是老百姓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可以想见东晋文人的生态环境之险恶。陶渊明对社会的黑暗强烈不满,他鄙弃趋炎附势之徒,不愿沦落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 高酣发新谣,宁笑俗中言! (读《山海经》其二)他在《咏三良》时说: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献身大义是他的愿望,只是时不待我。其实这种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坚守修齐治平的儒家信仰。
陶渊明坚守修齐治平的儒家信仰还体现在他归隐之后仍关心国运。《读山海经》第十一首表面上讲述的是神话故事,神怪犯了残杀的罪行而受到了上天的的严惩。这首诗中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桓玄消灭司马道父子后掌握朝权并篡位,后刘裕又篡夺权位,陶澍注中这样说道: 此篇为宋武弑杀逆作也。 陶渊明并未公开斥责桓玄、刘裕篡位之举,但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他的《述酒》也属于关心国运的史诗,诗中历数东晋以来的篡夺恶性,以极大的愤慨控诉此种恶行,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借伯夷、叔齐表明自己坚决与此种恶行抗争到底的决心。
(二)抚剑独游的侠士 。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是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诗九首》其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十二首》其五)陶渊明想象自己纵横边塞的豪情,不禁让读者联想起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 的气魄,独立天地间,飘荡尘世路,猛志常在,赤子之心,昭然可见。这几首作品被后来的人称为 金刚怒目 式的作品,反映出陶渊明性情刚烈,但鲁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论: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 悠然见南山 之外,也还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之类的 金刚怒目 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 猛志固常在 和 悠然见南山 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 题未定 草》六)1这个评价看到了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的静穆恬淡外的其他性格特征,肯定了陶渊明性格中存在着的抚剑独行的侠义精神。
陶渊明的侠义情怀可以从他的家世背景中找到依据。他是勋臣名将之后,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是东晋时期一代名将,他之于东晋政权的稳固,立有赫赫战功。在《晋书》本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 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
后以军功封东乡侯,邑千户 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
2陶侃深得上司信任,又善于带兵,屡立战功,英勇善战的形象深深印在了在后代心中。
最能体现陶渊明侠气的是《咏荆轲》: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写尽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豪情。
诗中通过周围的环境刻画了荆轲的英雄面貌: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在瑟瑟秋风中、滔滔易水上,伴随着悲哀的商音,众人为之践行,强烈表达了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主题。温汝能评之: 先生目击禅代,时具满腔热血,观此篇可知其志矣。 (清温汝能纂集《陶诗汇评》卷四)文笔何等激昂,这是一个豪情满腹的陶渊明,全然不是被我们模式化了的静穆、隐逸的陶渊明。陶渊明刻画荆轲 君子死知己 的精神,称赞他为君王献身就义的气节,其实也是通过吟咏荆轲来抒发自己心中的那股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的情感。
然而这些带有强烈情感的作品,大都写于陶渊明的晚年。在历尽人事之后,他回忆起年少 抚剑独行游 的壮志,又流露出一种孤独的意味。活在那样的社会,文人大多不得其志,许多诗歌就这样产生了,孔子说 诗可以怨 ,韩愈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陶渊明的咏史诗也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映,是心中郁结着的不平之气的反映。在反抗、顺应与逃避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即归隐。他的咏史诗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寄托,在不得志的社会里,他只好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寄托于 猛志固常在 的刑天,寄托于 猛气冲长缨 的荆轲。
(三)安平守志的寒士
(四)超越世俗的逸士.
(五)出入世间的居士
三、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成为后代文人人格范型
(一)唐人对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的接受
(二)宋人对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的接受.
(三)清人对陶渊明咏史诗中的人生定位的接受.
四、陶渊明咏史诗中人生定位的当代潜在价值.
(一)以仁士之德做人
(二)以寒士之心生活.
(三)以逸士之智处世.
五、结语.
参考文献
[1]柯宝成:《陶渊明全集●汇编汇校汇评》, 崇文书局2011年版。
[2]李锦全:《陶潜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罗宗强:《玄学与魏晋 士人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钱志熙:《唐 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5]钱志熙:《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钱志熙:《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韦春喜:《宋前咏 史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徐公持:《魏晋文 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钱志熙:《陶渊明传》, 中华书局2012年版。
[10]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 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李泽厚:《美的历程》 , 三联书店2009年版。.
[12]孟二冬:《陶渊明 集译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3]孙钦善:《龚 自珍诗词选》, 中华书局2006年版。
[14]鲁迅:《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5] [唐]房玄龄: 《晋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逯钦立:《陶渊明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17]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 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8]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