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下甘肃舟曲多地舞蹈探究

这是一篇优秀的
艺术论文范文,主要从论地域文化下甘肃舟曲多地舞蹈展开深入得探究,除此以外,舟曲 多地舞 的传承和保护应注重将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注重人才的培育工作,不断为 多地舞 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摘要:在重视 多地舞 传承和保护的同时,更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保护的效率。除此以外,舟曲 多地舞 的传承和保护应注重将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注重人才的培育工作,不断为 多地舞 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使 多地舞 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重新燃起星星之火。

第一章 舟曲 多地舞 地域文化追溯

一、舟曲县地理位置概述

舟曲因河而得名,作为藏语的音译,其含义为 白龙江 。舟曲县位于甘肃的南部,约两千平方公里,总人口在 14 万人左右。舟曲县内峰峦叠嶂,海拔高差为 3367米。白龙江、拱琐河、博峪河横贯舟曲县,为舟曲县人民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河流流程近两百米,年总水流量达到三十六亿立方米。农作物的种植方面,舟曲县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稻米等谷物,也有马铃薯、西红柿等四十余种经济作物,六百余种中药材。舟曲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总面积达 291 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57.37%。舟曲县内森林资源丰富,蹭座位西北地区木材供给基地,享有 绿色宝藏 的称号,后来因为人们保护不力,乱砍滥伐,使得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加剧。在人口构成方面,舟曲县总人口为 14.2 万人,其中藏族人口 5.04万人,占总人口的 35.8%。在各民族的居住方式上,汉族主要在舟曲县县城和藏汉杂居乡内生活,藏族则主要是在白龙江、拱现河、博峪河流域生活,舟曲县内藏汉多杂居居住。

图一 笔者在舟曲县文化馆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

图一 笔者在舟曲县文化馆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

……………………….

二、地域文化概述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地理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特有的地方文化。它能够展现出地域因素对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地域问哈的考古价值巨大,被认为是同一地域内不同时期下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整合。关于地域文化的概念早已被学者提出并得到广泛的认可, 是长久以来某一区域内所形成的、具有悠久历史、富有地方特色且一直被传承和延续的文化习俗。

(一)地域文化特点

地域文化具有长期性。地域文化的长期性主要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性和持久性。地域文化不同于流行文化,而是持久的、在一个地域具备强大影响力并随着时间的逐渐沉淀而形成的地方风俗。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地域文化其命名均采用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的名称进行。虽然各诸侯国早已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其文化特征仍旧以多种形式得以保存,像是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地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渗透性。地域文化并非独立于其它文化而单独存在的。在其形成和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地域文化或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开始相互的碰撞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主区域的地域文化会对其他区域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吸收和借鉴。但无论如何发展,地域文化中主要的文化因素不会改变,会作为地方特色,经过不断的交流和融合,而使本区域的文化愈加壮大,更加符合时代和人们的发展需求,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地域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既有物质性也有非物质性,涵盖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像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等都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地域,地域文化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

第二章 舟曲 多地舞 文化表现及艺术特征

一、 多地舞 的文化性分析

多地舞 融史、诗、歌、舞及民俗活动为一体。作为大型的集体性舞蹈,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整体舞蹈风格古朴,具有明显的原生态氛围,其内保留有较多的原始文化因素,折射出藏族人民在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过程中认知自然、利用自然、感激自然的情感,体现出藏族人民顽强拼搏、敢于抗争、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兼容并蓄的情怀,展现了当地羌、藏民族在文化冲突、融合的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一)文化情感

文化情感这样一个概念,指的是地域文化中所包涵的具有本土地域特点和人们共生方式信息。用意是希望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体现当地舞蹈中所保留的人们生活中的时间记忆的价值和意义。

舟曲 多地舞 是将舞蹈、音乐、诗歌、历史充分融合而形成的,在不同的场合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情感。例如被人们称之为 猴子舞 的 朱玛多地 。舟曲县内树木繁多且有多种动植物,当地人民根据猴子在树林中的动作形态,创作出了 朱玛多地 。在舞蹈中,青年男子模仿树林中猴子的动作姿态,他们手持棍棒上下跳跃。在跳舞的过程中,年轻男子模拟猴子的神态,展现出机灵活泼,幽默滑稽的形象。再例如多在节日进行表演的 格班多地 。舟曲县地处我国内陆地区,当地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但是受地理环境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人们的生活富裕程度不足。因此在用来表现和传递人们幸福、吉祥、喜悦的情感的舞蹈 格班多地 中,有这样的唱词: 在这样吉祥的日子中,绸缎衣裳穿在身。在这样祥和的日子中,百米好面全吃上。今日的相聚过于短暂,期盼来日相聚更长久。今日的欢乐舞不够,希望明日舞蹈更尽兴。 这样的歌唱内容即体现出当地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也体现出人们热情好客的文化风貌。 玛西多地 又称 摆阵 ,是由男子进行表演的舞蹈类型,在舟曲县境内广为流传。 贡边多地 主要是在祭祀活动中进行表演,以用来歌颂神灵赐予民众的美好生活,表达感激之情。除此之外, 萨热多地 、 姜拉多地 主要是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自娱自乐的舞蹈,在舞蹈中为他人呈现出开心、愉悦的情绪。

图二 阵舞(资料来源:舟曲县文化馆)

图二 阵舞(资料来源:舟曲县文化馆)

…………………………..

二、 多地舞 表演艺术特征
(一)舞蹈结构
多地舞 蹈内容丰富,舞蹈情节有着完整的故事结构,通常是由 朵迪 、 嘉热 、 甸录 三个部分组成。 朵迪 在最初的时候其节奏类型是舒缓轻柔的,大家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站在一起,一边歌唱一遍转圈,先是头顶三下、脚步顿三下,然后开始采用平地挪步和旋转摆腿的方式进行表演,在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说唱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开天辟地,描述大地上山河湖泊的形成缘由,诉说天空、湖泊、高山、低谷等自然事物的美好,指出 多地舞 的来源是源自于大自然的事物,描述 多地舞 在林地、草原、湖泊等的不同跳法,表达这些自然事物对部落发展的重要性。接着,领舞者手摇一串铃铛,开始跳 嘉热 舞,这一部分是对部落产生的渊源和发展历史进行说唱,说唱的过程中其它舞者相互呼应,大家越唱越快,舞蹈的节奏也不断地加快,大家双脚腾挪,激昂奔放,歌舞在达到最高潮,舞者的动作无法继续加快时戛然而止。大家分散成两排,对唱结尾曲目 甸录 ,这一部分的舞蹈较为抒情,大家手牵手围成圆圈,间隔性的停顿回旋屈膝,来赞美生活、赞颂美好的自然风光,歌唱自己幸福的生活,歌颂神灵贵宾,为大家送去祝福。
(二)表现形式
多地舞 作为民族民间舞的一种,在舟曲县藏族村寨内广泛流传,经历千年的变迁,而流传下来。根据不同的发展地域, 多地舞 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舞蹈风格。根据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地域特征, 多地舞 可以具体分为赖萨多地、格班多地、贡边多地、萨热多地、姜拉多地、玛西多地、朱玛多地等十多种,每一种舞蹈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其存在的意义。例如, 玛西多地 ,又称 摆阵 ,指的是男性舞蹈,广泛流传于舟曲县境内,被作为节日期间的压轴舞蹈使用。舞蹈在表演开始的时候,长者开始说唱祝词,为在之前战争中牺牲的勇士们祭祀,随后舞蹈者们手握长枪、棍棒等(有的会在长枪的枪尖、棍棒的顶端放置点燃了的羊头、熏肉)踩着鼓点和节奏登场,表演时双腿采用八字步,半蹲下身体,背对着观众,面部朝向山峰林地,嘴里大声呼喊,双手向上举起随后落下,非常具有原始舞蹈的特色。在舞蹈将要结束的时候,舞者会快速的向村头峡谷飞奔,并将已经点燃的肉类扔向山沟内,这时舞蹈者大步进行跳跃,达到舞蹈的高潮。 贡边多地 是在舟曲县广为流传的传统 多地舞 蹈类型。
……………………………….

第三章 地域文化对 多地舞 的影响…………………………….16
一、地理环境对 多地舞 的影响………………………………..16
(一)地理环境对 多地舞 舞蹈风格的影响…………………………16
(二)地理环境对 多地舞 舞蹈动作的影响………………………………….17
第四章 舟曲 多地舞 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一、传承方式的局限和文化环境的打破影响 多地舞 的发展……………….21
二、传承保护制度不完善,保护重心偏移……………………………21
三、传承主体断代,传播范围狭窄…………………………………..22
第五章 舟曲 多地舞 文化发展新思路……………………………25
一、关注 多地舞 文化内涵,推进舞蹈市场化…………………………………….25
二、完善 多地舞 保护措施,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26
三、推进 多地舞 进校园……………………………27

第五章 舟曲 多地舞 文化发展新思路

一、关注 多地舞 文化内涵,推进舞蹈市场化
在对舟曲 多地舞 进行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从民众自身出发,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人们文化认同感的高低和文化自觉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文化保护的效果,是文化保护的重要后盾力量。目前的政策环境、政府的文化导向为 多地舞 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源。但是需要注意,人民群众才是文化传播、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是文化的创造者。因此我们在关注政府的文化 造血 功能的同时,更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到群众身上,只有培养人们的文化自觉性,提高群众文化传播和传承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造血,使得文化传承更具有活力和持久性。客观而言,人民群众文化自觉性的高低决定了文化传承的走向和发展方向。对于文化地位的自觉性决定了人们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这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对于文化自我反省的自觉性决定了人们是否可以从更加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对于文化转型的自觉性决定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灵敏性和思想的解放性;对于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决定了传统文化是否可以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自身的活力,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对 多地舞 蹈进行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民众的文化修养和文化意识,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当地民众对于 多地舞 蹈传承重要性的认知,使他们意识到 多地舞 蹈的传承和发展展现了当地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多地舞 蹈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舞蹈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为了舟曲县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舟曲县人民更应当树立品牌意识,保持舟曲 多地舞 的传承和发展。
………………………

结语

舟曲 多地舞 在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藏族的民风民俗下孕育发展起来并流传至今。它折射出了藏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劳动的独特理解,其发展与少数民族的生产劳作息息相关。但是通过前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生产劳动和部落文化而产生并发展至今的 多地舞 是藏族人独有的一种表演形式。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和 多地舞 传承保护的不力, 多地舞 的发展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急需舞蹈工作者对其进行挖掘和拯救。近些年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重视下,学校积极推进 多地舞 蹈进校园的活动。当地政府也采取多种措施去加强对 多地舞 的保护和传承。但受限于舟曲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 多地舞 蹈教育工作一直停滞不前。再加上当地政府和群众对 多地舞 传承保护的重视度不足,使得 多地舞 的传承和保护难以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文化快节奏发展的今天,如何去保障 多地舞 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当从 多地舞 自身的艺术特色、当地的风俗文化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具体的研究讨论。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田野调查以及实地的走访调研活动,使得我们进一步了解舟曲 多地舞 的情况。我们需要认识到,若想要更好的保护 多地舞 ,必须深植于其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中,将文献资料与 多地舞 相衔接。在重视 多地舞 传承和保护的同时,更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保护的效率。除此以外,舟曲 多地舞 的传承和保护应注重将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注重人才的培育工作,不断为 多地舞 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使 多地舞 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重新燃起星星之火。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