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看系列之政治常识汇总
考前赶紧跟着小粉笔一起梳理一下常识知识,争取考场多得分!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一、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1. 萌芽时期(1921—1927)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大革命的失败。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1925,分清敌我友的问题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农民革命斗争的问题
2. 形成时期(1927—1935)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1928年,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批判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调查研究问题,反对教条主义,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3. 成熟时期(1935—1945)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矛盾论》1937年,对立统一规律
《实践论》1937年,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论新阶段》:1938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论持久战》1938年,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论联合政府》1945年,提出建设新中国和加强党的建设
4. 继续发展(1945—1956)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论十大关系》1956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二、两个主要理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完整提出: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新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2.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常考主席诗词作品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言诗 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邓小平理论
▎一、概念和内涵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中“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五、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改革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六、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1980年,邓小平首倡,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992年后,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等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七、“一国两制”构想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国家,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含义: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 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4.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6.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科学发展观
▎一、含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实质: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哲学概述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1.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本体论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2.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属于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比如五行学说。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如原子论。
3.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官方哲学。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2. 客观唯心主义
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三)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 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
2. 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
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和意识
1、物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型。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
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
历史唯物主义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2.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既承认英雄对历史的推进作用,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常考的两种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时势造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国家
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阶级范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通常把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考点拓展】
(1)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例如: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等。
思想上层建筑,例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2)国体和政体: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国家,它是从有阶级社会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
▎三、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人的本质
(1)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
(2)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2.人的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既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又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
辩证法之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2)普遍性:事物之间、内部各要素之间。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代表人民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常见的哲学谚语】
普遍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事物发展: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光阴四季催人老,日月如梭不再返。
▼
辩证法之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亦称矛盾规律。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两点论和重点论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2、内因和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常见的哲学谚语】
①两点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②重点论: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打铁先得本身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好酒不怕巷子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④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名师出高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将手下无弱兵。
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和度
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范围、程度;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限度、范围。
2、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3、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事物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注意事物的数量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注意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常见的哲学谚语】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②适度原则:欲速则不达,把握分寸,把握火候。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
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趋势。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①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②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常见的哲学谚语】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好事多磨;自古雄才多磨难。
▼
认识论
▎一、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二、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等)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而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的初步认识。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避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常见的哲学谚语】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百闻不如一见;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久病成良医。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事实胜于雄辩。
③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趁水和泥,趁热打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出门问路,入乡随俗;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识时务者为俊杰。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