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上岸 >>> 热点素材积累

创新基层治理

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福建“晋安模式”引关注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成全国首家两岸社工创新中心、福建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基地,全面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引培了“信任社工”“福悦社工”等服务社会基层的各类社会组织,有力推动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提升。

        

2.云南通海:深化党建引领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坚持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根本途径,着重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联建双推”,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全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3.柳州市着力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赋权减负增效”让街道“看得见管得了”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积极探索街道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按照精减、高效、便民的原则,以“赋权减负增效”为抓手,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通过指导各城区制订出台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街道统筹协调能力,通过制定职责清单、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让街道有人、有心、有力办事,切实打通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热点话题分析

1.基层治理的特性分析

(1)基层治理具有政治性。从宏观层面上说,基层治理事关党的执政根基,确保基层治理坚持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既能够确保基层和谐稳定发展,又可以有效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实现基层长治久安。从微观层面说,始终将以人为本贯穿于基层工作的全过程,将民主协商纳入基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才能有效建立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居民。

(2)基层治理具有群众性。基层治理主体众多,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主体力量壮大的基础,从治理主体上来说具有群众性;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利益诉求和矛盾问题基本都源于人民群众,从治理对象上来说具有群众性;基层治理要把握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做主的原则,为此,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常通过基层自治来解决实际问题,从治理手段上来说具有群众性;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能让基层群众共享社会治理成果,获得安全感、幸福感,从治理成效上来说具有群众性。

(3)基层治理具有主动性。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基层主动创新优势,进一步加大给基层放权赋能的力度,以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为导向,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由粗放式、被动式向精细化、参与式转型,形成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燎原之势,这体现了基层治理创新探索的主动性。此外,基层事务事关基层民众,基层事务的解决依靠基层政府、基层民众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等。当前,基层治理常有这些主体主动参与,使得基层治理效能更显著,这体现了基层治理主体参与的主动性。

      

2.问题分析

(1)服务供给存漏洞,服务质量有待优化。一是资金供给不足。基层民生服务需要资金的支持,但在现实工作中,基层服务供给面临政府财政支持、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相对有限,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引发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服务形式主义。基层服务仍存在形式主义,常出现民生服务“重布置轻落实”“口号多行动少”“假积极虚落实”等情况,难以有效解决贫困群体、弱势群体等特殊群体的细致需求,难以有效满足普通群众更高质量的生产生活需求,出现“一刀切”“统一化”的问题。

(2)法治思维不牢固,依法治理仍需夯实。一是行政人员执法能力不足。部分基层地区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思想僵化、管理粗暴,部分基层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贯彻落实不够,与法治理念和原则背道而驰,严重侵害政府形象,损害群众对于政府基层治理能力的信任。二是普通群众法治意识欠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部分地区法治化建设薄弱,普法宣传开展不到位,广大基层群众学法、知法、遵法、守法的意识欠缺,难以凝聚基层法治力量。

(3)治理体系存短板,治理模式亟需升级。一是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基层在解决人民群众反馈的问题上,自身权利有限,可用资源匮乏,会出现权责不匹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组织协调和应急管理反应不及时,面对新问题、新矛盾处理方式欠佳等问题。二是治理模式单一化。基层治理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当前的基层工作基本依赖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建言献策的意愿较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这种片面依靠政府力量动员推动、群众自治协同不足的治理模式,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风险,甚至可能诱发社会的不稳定性和秩序坍塌的风险性。

           

3.对策分析

(1)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在各地政府加大基层建设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拓宽筹集资金渠道,引导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筹资。同时,基层治理工作也要积极探索花小钱、办大事的有益途径,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精细化提供服务。破除形式主义,整合基层资源,持续优化公共资源布局和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断下沉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向城乡结合部和边远农村地区倾斜,向贫困群体、弱势群体提供更加精细、多元、优质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治思维的培养与巩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基层治理也需要依靠法治力量。一是提高行政人员执法能力。加快健全完善基层治理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打造法治型基层工作队伍,提升行政机关执法能力,以法治思维指导问题解决和矛盾化解,用法治方式保障平安建设和维护稳定。二是提高群众法治素养。创新基层民众法律培训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等媒介,深入开展法律走基层、进社区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法律从业者的普法宣传作用,引领基层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3)完善治理体系,升级治理模式。一是持续强化多方共治的治理模式。地方基层政府需主动实现角色转换,促进与社会力量的良好对接,积极搭建政府、公共团体、群众多方联动有序参与的创新性居民自治平台,推动社会治理协同高效。二是实现治理系统化、集约化。要创新利用大数据平台等先进技术,探索基层公共服务社会化运作方式,将基层公共卫生、公共就业、社区养老等服务纳入社会化运作,满足基层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从而实现基层治理全领域覆盖、全流程优化、全周期管理,提升资源供给、应急处置的能力。

相关热点名言

1.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规范表述:此金句中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和谐稳定”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语言表达亮点:此金句运用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这一打比方的修辞手法,使语句更加出彩,可学习类似表达。

       

2.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论证论述用途:此金句可作为论证“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话题的论据。

(2)论证逻辑梳理:此金句先阐释了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再说明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现了要素分析过程,可作为论证观点的论述层次。

盘活乡村资源

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禄市镇盘活乡村旅游资源,着力推动产区变景区

近来,禄市镇依托镇域内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具体措施有:一是立足打造独特自然景观,同步修建配套设施,引进农家乐,初步形成旅游接待功能。二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交通,修建住房,塑造风貌。三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先后举办红色蜜梨马拉松、红色凉水井端午感党恩等系列活动,吸引周边广大党员、群众参与。

             

2.聚焦自身资源,闽侯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近年来,闽侯县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经验有:聚焦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聚焦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聚焦品牌建设,提升优质农产品竞争力。 

        

3.乐山市清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乐山市从经济基础、区位特征、资源条件等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全面清理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具体措施有:抓好建章立制、搭建监管平台、做好土地文章和丰富盘活路径。

热点话题分析

1.意义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存在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资源,盘活乡村资源能盘活乡村产业,全力优化发展环境,带动乡村发展效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有:

(1)振兴乡村经济。一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整合乡村闲置土地,流转给承包大户,能倒逼承包大户投入资金、技术,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整合乡村闲置土地或厂房,以商招商,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进入乡村,能带动乡村第二产业的发展;此外,整合并盘活乡村闲置农舍、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能促使乡村旅游业发展。可以说,盘活乡村资源能促进乡村各个产业的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二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乡村的“凋零”势必会让乡村没有生气,缺乏发展的活力。而盘活乡村资源能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提供发展机遇。而有产业就会有投资,意味着盘活乡村资源为本地资本、外来资本投资提供契机,进而带动社会资本涌入乡村。

(2)改善民生生活。一是带动乡村群众增收。盘活乡村资源能促进乡村产业的不断融合、优化升级,而有产业就有创业可能、就有岗位需求,意味着盘活乡村资源能让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创业,丰富群众的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此外,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将土地流转给其他主体,还能获得土地租赁收入。二是完善乡村配套设施。无论是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发展种植业、加工业,还是盘活乡村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都需要劳动力的支撑,意味着需要大量人员返回乡村、留在乡村,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乡村道路、学校、医院、文化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倒逼乡村民生工程的不断完善。

(3)促进乡土文明。一是传承乡村乡土文化。借助乡土人情、乡土风貌、乡土人文等资源发展旅游业,能在促进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的基础上,让本村村民对乡土文化更加热爱、理解更加深刻;此外,还能让旅游的人群领悟乡土文化的内涵,为传播传承乡土文化提供媒介。二是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盘活乡村资源是由基层政府主导,村民共同参与而形成,意味着盘活乡村资源能体现基层政府的领导能力,让民众更加信任政府,进而和谐官民的关系;同时,盘活乡村资源能壮大集体经济,让民众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进而凝聚人心。

           

2.盘活开发模式分析

盘活利用闲置乡村资源的投资开发模式有村民个体经营、企业投资经营和村集体开发经营等。具体有:

(1)村民个体经营。其指的是一般由个别村民自发组织投资,租赁或使用乡村的部分资源,开展一些经营活动而获取利益的模式。这是最简单的经营开发模式,其优点是:准入门槛低,经营策略灵活,管理方式自由。不足是:经营缺乏专业性,往往单独作战,缺乏合作,暴露出规模不大、水平不高等问题。

(2)企业投资经营。其指的是企业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开发使用乡村资源的权利,并开展经营活动的模式。这是较为常见的经营开发模式,其优点是:专业化、规范化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较高,管理方式先进。不足在于:投资方与村民无情感联系,易诱发经济利益纠葛;同时,企业投资方过于关注经济利益,易忽视对乡村的长远规划,易忽略其经营行为对乡村产生不可磨灭的损害。

(3)村集体投资开发。这种模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村集体利用村自有资产开展经营活动,其中所得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其优点是:能全面了解当地情况,整体统筹规划经营活动,易赢得群众支持、信任。不足是:决策涉及主体较多,决策不够高效;此外,经营易受行政工作干扰,难以有效迎合市场。二是村集体将农户手中闲置的资源收归村集体后,租赁给项目投资方开发经营。其优点是:利于经营方专业化运营,村集体提供资源与服务,双方达成优势互补。不足是:村民租金收入较为固定,增长空间有限。

           

3.对策分析

(1)以规划为先导,为盘活乡村资源提供方向指引。一是盘活利用资源的定位要精准。制定资源盘活利用的规划既要结合乡村发展实际,考量乡村自身资源存量、村民发展诉求和存在的问题等,又要适度超前发展,使制定资源盘活利用的规划能未雨绸缪,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二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要配套。乡村整体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要与建设用地规划、住宅建设规划以及生态景观规划等相互协调,丰富产业业态,完善配套设施,为全面盘活乡村资源提供支持。三是资源开发利用要特色鲜明。要坚持个性,挖掘当地的独有特色、个性文化等,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强化村落的独有风貌、田园风光,加强特色产业个性化指引。

(2)以规范为基础,为盘活乡村资源提供行为依据。一是摸清乡村资源底数。全面细致调研乡村资源的基本情况,包括租赁情况、使用情况、未使用情况等,并详细记录在册,尤其重点清查存在明显违背法律法规、侵害群众利益的合同条款,为合法合理盘活乡村资源奠定基础。二是规范开发乡村资源。对于清查规范后收回的集体资源以及原本闲置的集体资源,村级集体要注意合理、科学利用。一方面,可通过统一收储闲置的农田、山林、农房产等资源,以合作、合资、合股的方式参与闲置资源盘活,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并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可结合建设用地指标,通过置换、入股等形式参与小微企业园等工业、商业项目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3)以更新为依托,为实现乡村振兴探索新的路径。一是创新发展理念。改变过去滞后的发展思路,引入“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经营合作模式(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村集体以及村民主动参与的多元合作模式),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全面整合、用活资源,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延伸产业链条。盘活乡村资源还需要打破过去产业发展单一化壁垒,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创新完善配套设施,创新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发展全链条。如:盘活乡村生态、文化资源除了建造好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业,往往还要做好更新饭店、酒店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发展乡村农业的基础上,深入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带动直播等农村线上经济建设。总之,盘活乡村资源不应是借助单一产业建设,应该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产业兴旺、农村富裕和农民增收。

相关热点名言

1.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论述论证:此金句可积累为“乡村旅游”“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话题的写作素材。

(2)申论论述逻辑:此金句先阐释发展的时机背景,再分析发展的基本方向,体现了要素分析逻辑,可作为论述层次的逻辑依据。

   

2.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规范表达:此金句中的“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申论论述逻辑:此金句先阐释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再分析这样做的意义,是“要素分析法”的典型运用,可作为论述层次的逻辑依据。

文艺乡村建设

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广州天河区文艺助力乡村振兴作品展开幕

2021年9月23日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广州市天河区文艺助力乡村振兴作品展在天河艺苑展出。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涵盖了多种艺术门类,全方位多角度呈现脱贫攻坚的天河经验,描绘新时期美丽乡村新画卷,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重庆市优秀文艺展演走进巫山

为让优秀的文艺作品惠及基层群众,丰富群众文娱活动,推动重庆乡村文化繁荣。2021年9月24日,“乡村振兴风正劲”重庆市乡村振兴专题优秀文艺作品展演活动在巫山县竹贤乡举行首场演出。整个文艺展演歌颂了广大村民和农村工作者为建设乡村奋斗在一线的优秀事迹。节目内容取材广、表演创意新、娱乐趣味浓、地气接得近,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3.把艺术“送”到乡间“种”进地里

近日,北京市政协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和她的团队一起走进平谷镇赵各庄村,与村文艺队就艺术表演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通过“定调子、搭台子、找乐子”的方式,为村文艺队提供艺术指导,切实帮助乡亲们提高艺术审美能力,调动村民广泛参与文艺健身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热点话题分析

1.意义分析

(1)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一是丰富农民业余生活。加强文艺乡村建设能够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活动,比如文艺展、农家书屋、乡村表演等,这将成为农民茶余饭后的一种休闲娱乐选择,一改过去单调、贫乏的业余生活,使农民在辛苦劳作之后也能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二是充实农民精神世界。文艺乡村建设的过程,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庸俗落后的文化趁虚而入,帮助农民补足精神之钙,提振精神,使农民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2)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动力。乡村承载着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文艺乡村建设有利于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激发乡村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力量,促进乡风文明,从而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二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文艺乡村建设能够推动艺术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还能将文化艺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相融合,构筑文化场景,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从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3)利于弘扬中国精神。一是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文艺乡村建设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讴歌民族英雄,倾诉家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农民做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二是利于弘扬时代精神。文艺乡村建设能够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到乡村文艺活动中,自发地讴歌新时代发展变化,描绘新农村建设风貌,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叙事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而鼓舞农民群众不断奋进、勇往直前。

          

2.问题分析

(1)文艺活动质量堪忧。一是文艺活动内容脱离实际。部分农村在文艺乡村建设中未能充分了解本土村民生活生产实际,所组织的文艺活动易脱离村民现实生产生活,与当地村民的风俗习惯不相符,难以让村民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导致村民参与度低。二是文艺活动形式过于单一。一些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形式老套、单一,不能结合时代发展、本地发展和村民喜好进行形式上的创新,使民众参与文艺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下降。

(2)文艺队伍力量不足。一是未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在文艺乡村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单纯依靠政府力量,不懂得充分发挥文联、作协、各类学校的文艺组织、文化艺术类协会和团体、公益组织、文化类企业等的作用,导致事倍功半;或仅仅依靠社会组织自身力量,而缺乏对其的保障和支持,使其难以开展相关活动。二是乡村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目前,我国乡村文艺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基层党员干部的乡村文化服务能力不强,乡村文艺人才短缺情况严重,对于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传统项目,传承人数量少且大多年龄偏大,存在青黄不接、传承堪忧等窘境。

(3)文化设施建设滞后。一是对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设施投入不足。当前,仍有一些地方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文艺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深刻认识,使得部分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对现有文化设施的管理不给力,设施利用率低。部分地区虽然加大了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出现了文化设施被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等问题。比如活动器材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图书室管理不善,大门紧锁,形同虚设等。

           

3.对策分析

(1)提升文艺活动质量。一是要让文艺活动内容更质朴。文艺乡村建设者要深入基层,了解村民的生活生产情况,了解村民的文化需求,要从村民生产生活出发,从村民的兴趣、需求出发开展文艺活动,尊重当地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让文艺活动更接地气。二是要让文艺活动形式更丰富。把传统民间文艺与时代性文艺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倡导、组织开展符合当代审美的文艺活动,多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如广场舞、乡村文艺汇演、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等活动。

(2)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第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更好地团结文艺工作者。文联、作协等各类社会文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规范团体组织管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政策、经费、场地设备、工作指导等支持保障力度。第二,加强乡村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变“输血”为“造血”。完善乡村文艺人才培养体系,培训基层党员干部,提升其乡村文化服务能力;通过开办文艺中专班等方式培育一批有热情、懂文化、爱农村的本土文艺人才队伍,同时要注重发掘、培养、选树一批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文艺能人、乡村文艺骨干、农民艺术家,帮助本土文艺人才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人才环境。

(3)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第一,提高认识,加大乡村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各地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在帮助广大农民实现物质脱贫、经济脱贫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实现精神脱贫、文化脱贫。县、乡、村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第二,加强管理,提高现有文化设施利用率。各地要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大舞台、文化大院、文艺活动中心、文艺广播站、电影放映厅等基层文艺活动设施,同时要提高管理能力,探索建立农村文化设施托管机制,定期开展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中心、农村书屋等文化设施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相关热点名言

1.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规范表述:此金句中的“乡村文化振兴”“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耕文化”“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乡土文化”“乡村文明”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申论论述论证:此金句可积累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乡村文化振兴”等话题的写作素材。

   

2.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语言表达:此金句中的“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等短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内涵深刻,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如何做好文化文艺工作者,可适当积累此类表达。

(2)申论论述论证:此金句可积累为“文化发展”“文艺乡村建设”“文化振兴”等话题的写作素材。

加强科技创新

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南方电网: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2021年3月16日,南方电网公司印发《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南方电网公司将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研工作的创新力、影响力、引领力、竞争力和支撑力全面提升,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把握历史机遇,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创新

2021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在以“健康中国建设新机遇”为主题的分会场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学军指出,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创新。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立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3.13部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产学研协同创新基础,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热点话题分析

1.意义分析

(1)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是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民生活福祉不断提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物质上的补给,如科学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使消费者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想吃的蔬菜水果,高铁、飞机实现了人们随时出行的愿望等。二是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能够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尽知天下事,使人们增添了许多娱乐、阅读等方式。例如,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歌唱家能借助于各种话筒和声乐放大器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科技创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了文化生活。

(2)促进产业高质发展。一是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高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和质量问题,使产品在性能等各个方面都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促进行业繁荣。加强科技创新,能够补齐行业的短板,提升其优势,进而提升市场需求空间,使行业涉及范围扩及全国乃至世界,最终促进相关行业的繁荣发展。三是促进产业增长。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够帮助重工业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以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从而促进产业的增长。

(3)增强国家整体实力。一是有助于破解我国发展瓶颈和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困境。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而加强科技创新,有助于破解我国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帮助我国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二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新时代更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为我国成为科技大国、科技强国提供强大支撑,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2.问题分析

(1)基础理论研究滞后。一是基础研究突破较少。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虽然我国在铁基超导、量子信息等领域涌现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为明显,“从0到1”的突破不多。二是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较低。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涌现与投入增长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虽然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比重有了明显提高,但从占比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的比重相比于创新型国家仍然较低。

(2)关键核心技术欠缺。一是没有核心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当前,我国科学研究各个学科相互分离,机构规划布局不合理,无法保障多主体协作,不利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利于关键技术的突破。二是企业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科技型中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但部分企业自主创新不足,没有发挥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不能保障关键核心技术的源头供给。

(3)科创环境仍有待改善。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相关方面的政策中,存在不合理的硬性时间要求和不合理的管理制度等问题,科研评价制度繁琐,使科研人员负担过重,导致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没有同步推进。二是社会环境不够充分。“锐意进取,努力创新”的观念并没有深入民众心中,民众重视创新的程度还远远不够,整个社会中加强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3.对策分析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一是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技术。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借鉴相关经验,在补足自身相关短板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创造,从而加快我国基础理论研究的步伐,以取得更多的成果。二是加大基础研究的经费比重。在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的同时,构建多元投入、开放合作的科学基金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明显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2)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一是建设核心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科研机构规划布局,保障多主体协作、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技术路线并行,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二是企业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企业需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并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支撑引领新业态和新模式,催生新发展动能。

(3)营造良好的科创环境。一是营造有力有效的政策环境。完善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待遇政策,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使科研团队有更大自主权,进而能够省心办事。二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学校要对学生加强科技创新理念教育,媒体平台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理念的宣传,国家要重视科创人才培养,共同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

相关热点名言

1.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论证论述用途:此金句可论述“科技强国”“创新发展”等话题。

(2)内含规范表达:此金句中的“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论证方法梳理:此金句呈现“总-分”逻辑,先总体指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然后具体阐释企业的主体作用是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

(2)内含规范表达:此金句中的“发挥主体作用”“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河北加快推进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

为加快推进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河北省印发《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发挥县域特色产业大规模制造基本盘优势,推动特色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特色产业创新能力、数字化转型能力、招商引资能力,实现特色产业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

         

2.广西打造“一县一业”特色工业 

广西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按照“抓龙头、带配套”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业”特色工业。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引导各县(市、区)集中力量主攻1-2个优势突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拳头产业”,提升自治区支柱产业对县域产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 

           

3.陕西协同提高特色农产品上行能力积极推进县域商业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县域商业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农村商业体系建设,积极提升农产品上行能力,补齐县域商业短板,实施以供应链模式提升特色农产品上行供给质量,以优化流通网络扩容农产品上行渠道,以强化产后商品化建设增强农产品上行能力等措施,成效显著。

热点话题分析

1.意义分析

(1)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过去大部分县域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各大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足。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有利于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等,形成产业联动,延长产业链条,进而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二是提高相关产业竞争力。县域特色产业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内涵、产品市场优势等,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有利于打造县域品牌,能够促进县域产业特色化发展,进而提高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2)优化县域民生建设。一是增加县域民众就业。发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有利于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吸引众多企业投资办厂,进而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当地民众就业,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问题,利于提高当地民众收入,提升生活质量。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能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进而壮大县域财政实力,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此外,在发展县域优势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为了吸引企业、人才等,势必会带动相关道路、住房、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的完善。

(3)推动县域人文建设。一是更新县域群众观念。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除农业以外,还涉及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种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转变县域群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更新县域群众观念。二是改变县区地方风貌。发展特色产业需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文化、建筑、生态环境等要素,在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往往能引起地方对自然资源、文化、建筑、生态环境的开发、保护及修复,实现特色产业发展助推县域风貌的提升。

           

2.问题分析

(1)当地群众知识观念欠缺。一是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县域当地群众是从事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但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影响,许多群众对特色生态旅游、能源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缺少认识和理解,接受程度较低,不愿参与到特色产业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二是知识技术相对欠缺。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除传统农业产业外,部分县区依托自然资源、地域文化等优势,适宜发展文旅、生态、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但多数群众在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学习上严重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阻碍了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2)产业资源供给不足。一是人才资源不足。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县域人口不断外流,留在本地的劳动力大多学历低、技术有限,再加上县域产业相对薄弱,造成众多人才不愿留下,直接导致人才缺口过大,陷入巨大的发展瓶颈。二是资金缺口大。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地方财力往往有限,配套资金短缺。且多数特色产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业投资风险较高,导致招商引资困难。加之县域金融市场经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造成融资困难。

(3)产品品牌效应不足。一是特色产品知名度不高。县域特色产业经营主体缺乏营销策略,对提升品牌效应、市场销售风向、商标注册及保护等知识知之甚少,营销方式单一。此外,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不足,难以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现代化手段开展市场营销,使得产品影响力只能局限在某个区域之中,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二是特色产品同质化。多数县区缺少科学调研及合理规划,特色产业停留在初级产品上面,缺乏精深加工的产品,特色产品产值小、层次低,加上县域产业之间相互简单模仿,产品之间互相抄袭,使得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区域特色不明显,难以有效支撑特色品牌的打造。

         

3.对策分析

(1)加强观念知识培养。一是加强观念引导。对县区居民尤其是以传统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居民进行思想引导,普及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理念、运营模式、相关政策、收益模式等,使其摆脱传统小农思想束缚,主动投身到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中。二是加强知识技能培养。开展知识下乡工作、技能培训和讲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传单、宣传栏等平台宣传教育等方式,向县域居民普及先进农业及相关特色产业知识技能,使其有能力投身到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中。

(2)加大供给产业资源。一是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应加大对县域产业特色人才的引进力度,给予人才政策优惠与补贴,吸引外来人才涌入,吸引本地人才回归;同时,加强对本地人员的技能培训投入,积极与企业合作,培养技术过硬、知识丰富的人才,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当地政府对发展突出的特色产业,要加大技术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优势特色产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者贴息;同时,倡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利用多种筹资手段,筹集社会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快速实现资金回笼,加快资金运转周期。

(3)加强产品品牌建设。一是全面推介产品。通过网络宣传和实地宣传,讲授特色产品的独到之处,全方位展现特色产品;利用线上销售渠道,拓展销售范围,拓展销售覆盖面;此外,设置特色产品标志,通过精心策划且独特、别具一格的产品形象设计,赢得消费者的关注。二是挖掘个性化产品。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县域内立足县域实际,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文化基因、产业基础以及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升级特色产业,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推陈出新,研发出既满足消费者需求,又体现当地特色的高质量产品,走出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路子,避免简单模仿。

相关热点名言

1.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规范表述:此金句中的“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论证论述用途:此金句阐述了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实现路径,可作为“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等话题的对策性论述内容。

   

2.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论证逻辑梳理:此金句先阐述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再分析如何促进产业发展,体现了要素论证逻辑,可作为论证相关观点的论述层次。

(2)申论规范表述:此金句中的“促进农民增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改善人居环境

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庆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庆阳市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乡镇、文明村创建工作,在做好产业发展的同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使乡村的人居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全村的社会风气不断优化,为广大群众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生活。

          

2.南昌县蒋巷镇:扮靓“四精”线路提升蒋巷人居环境

为全力提升南昌县蒋巷镇“四精”线路环境质量,共同营造干净、整洁、优美、文明的城镇环境。近日,蒋巷镇对中心公路沿线环境进行大检查,以检查促整改,推动蒋巷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

         

3.创建文明城市,花都梯面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近年来,梯面镇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镇环卫所、乡村振兴办、城管执法队等多个部门和团队出动,积极为辖区居民营造舒适、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

热点话题分析

1.意义分析

(1)助力国家现代化发展。一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更加完善的人居环境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洁净的饮用水、安全的食品等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这类需求会变得日益迫切,因此,完善人居环境有利于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二是可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美丽中国需要推进绿色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需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而改善人居环境能针对性解决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破坏等环境问题,筑牢生态监管防线,为环境保护提供屏障。

(2)促进新时代经济增长。一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关键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形成新的城市经济增长动力。同时,还可以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改善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增加城市对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能够有效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居住和出行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对于提升劳动力生产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3)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一是巩固基层治理秩序。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人居环境等矛盾问题相对集中,相关领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凝聚社会治理各方面合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基层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二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能够打通基层各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监管和服务协同,打造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2.问题分析

(1)基层政府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规划建设不科学。基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常出现“乱建、低质”等问题,在规划发展层面存在脱离发展实际和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部分地区建设甚至存在“乱建乱挖乱拆”等无序现象,环境整治“硬骨头”不断,“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情况屡见不鲜,从规划层面缺乏对改善人居环境足够的支持。二是重整治、轻维护。当前,部分地区的人居环境治理不够深入,常出现忽视水源保护、历史人文保护和污染防治等隐性问题。此外,部分地区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过于追求速度,重形式而轻内容,只看当前而轻视长远,未能建立人居环境建设长效机制,造成大量公共资源浪费。

(2)人居环境治理内生动力不足。一是基层群众思想意识缺乏主动。由于宣传氛围不浓,部分地区对人居环境治理的重大意义认识还不到位,部分群众参与建设积极性不高,个别群众甚至有抵触情绪,造成相关工作存在“等靠要”的情况。二是基层环境治理人才缺失。长期以来,大量年轻人才“流出”基层,基层人居环境治理“顶梁柱”缺失严重,从事环境改善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匮乏。三是基层干部热情不足。由于在要素配置、资源整合、资金投入、考核问责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安排不健全、不合理,使人居环境治理工作难以有突破点、落脚点,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未能激励起来,导致执行缺位、落实不到位。

(3)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相关部门根据环境现状建立了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有关人居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细化,没有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环境建设工作效果不理想。一是在开展人居环境执法工作时,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以致一些环境治理工程项目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无法为优化环境带来有利影响。二是在开展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各种违法建设工作建立相适应的处罚标准,使一些违法工程项目无法及时停工,为环境工作带来各种不利影响。

           

3.对策分析

(1)提升基层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一是强化规划建设监管。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各项公共环境工程规划建设前期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摸清需求、精准施策。同时,要加强质量监督,依据群众需求满足状况和满意程度科学评价规划建设效果,使工作实效与需求更匹配。二是将生态建设纳入地方考核之中。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人居环境问题入手,将美化环境、完善公共交通、落实房屋改造等工作纳入地方政绩考核中,扭转基层政府重整治、轻维护的意识。同时,构建人居环境建设长效机制,从环境质量、环境效益等角度出发,综合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深入、不断优化。

(2)激活环境整治内生动力。一是提升群众参与热情。畅通沟通渠道,引导群众参与人居环境规划的制定与推行,不断释放群众在基层事务的主体力量,激发群众将热爱家乡、心系乡土的热忱,不断转化为推进基层改善人居环境的强大正能量。二是加强基层环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引入环境治理人才,强化基层人才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特色的环境改善规划,使这方面专业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提高基层干部热情。健全党政同责、环保督查、环境审计、目标责任等责任机制,着重提升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热情,确保各项完善人居环境的政策举措严格执行、高效落实。

(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需要不断健全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让法律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一是细化部门执法权。进一步明确不同部门在人居环境改善中的责任与权力,避免职权交叉。同时,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实现“真垂管”“真综合”,持续巩固“大执法”格局,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上新台阶。二是细化处罚标准。进一步明确人居环境监督评估和处罚机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完善对各种环境违法建设工作的处罚标准,做到赏罚分明。

相关热点名言

1.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规范表述:此金句中的“以人为本”“高品质生活空间”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论证逻辑梳理:此金句指明了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的三方面内容,即健康、安全、宜居,可作为论证观点的论述层次。

       

2.各地区、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李克强批示

        

金句“百宝箱”:

(1)论证论述用途:此金句可作为论证“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美丽中国”等话题的论据。

(2)申论规范表述:此金句中的“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弘扬传统文化”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支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近日,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共同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及养老需求为根本,提出要增强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提升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能力等。

          

2.海南推进特色健康养老产业发展

近日,海南省出台政策,提出要建设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有:一、在强化养老托育供给保障能力方面,要增强家庭照护能力;二、在着力提升医养康养服务水平方面,要促进康养融合发展;三、在优化养老托育发展消费环境方面,要制定养老托育政务服务事项清单。

            

3.养老助餐服务 探索形成“北京样板” 

为促进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持续出台了居家养老保障支持政策,推进养老助餐数字化试点,探索形成养老助餐服务“北京样板”。未来,北京市将通过养老助餐服务补贴等方式,统筹各方资源,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物美价廉的“暖心饭”。

热点话题分析

1.意义分析

(1)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一是满足不断高涨的养老需求量。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这就意味着老年人对养老产品、养老服务的需求量将与日俱增,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能有效满足这些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二是满足老人对养老质量的提升期待。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生活的不断改善,新时代下的老年人越来越倾向追求自在、闲适、高品质的生活,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能提供更多适老化、健康化的产品、服务,满足老龄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是增进社会和谐化的必然要求。一是和谐家庭成员关系。推动养老产业发展,研发智能化的养老产品,提供高科技的养老服务,能减少子女照顾老人的体力消耗、精神压力,提升子女照顾老人的效率,并给予老人更多安全感、幸福感,进而能有效拉近老人与子女的距离,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摩擦。二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能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养老的服务,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愿景,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3)是发展高质量经济的有力支撑。一是提高就业创业空间。近年来,旅居养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老年文娱等领域的养老行业不断发展,意味着这些养老行业是资本投资的“蓄水池”,能带来更多创新创业的机遇,也可以释放更多就业岗位,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适度带动消费。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满足老年群体的生活、休闲需求,提供诸如旅游、摄影、养生、餐饮等品质化的服务,加上当前很多老人的消费热情日益高涨,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老人群体消费。三是培育新业态。近年来,中国养老产业已进入“智能+”时代,意味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养老产业,能有助于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新产业。

         

2.新时代养老产业发展的挑战分析

(1)政策制度有待完善。当前,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养老产业发展制度,但由于养老产业发展经验有限,制度实践时间不长,再加上快速老龄化、新冠疫情等影响,使得政策制度出现些许问题。一是执行难度大。当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比较宏观,顶层制度对养老产业准入门槛界定不严,导致养老市场鱼龙混杂。此外,部分地区在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方面的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扶持政策并未设置具体可落实的细则,使得养老政策难以全面、高效落地。二是养老医保制度不成熟。成熟完善的养老医保制度对老年人的医疗消费和健康极其重要,能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医疗消费水平,带动养老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然而,当前我国养老医保制度尚不健全,保障力度不足、保障水平不高,难以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发展。

(2)产业有效供给不足。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养老行业呈现出质量效益低下、缺乏有效供给等问题,具体有:一是养老服务单一。现阶段我国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加上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单一,未能有效涉及医疗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未能全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难以满足老年群体丰富而多样的服务需求。二是供给主体力量不足。随着“421”家庭数量的增加,社会对专业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也与日剧增,但我国养老产业的主体力量是养老机构,而养老机构主要是社会福利型的公办养老机构,无法跟得上大幅上涨的养老需求。

(3)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一是专业人才不足。目前,由于人们对养老服务业存在误解,大多不愿从事养老服务业,这使得当前养老从业工作人员缺口大,且专业素养不高,导致服务项目发展动力不佳。二是资金力量有限。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财政下拨,且主要用于经营养老机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此外,融资渠道不畅,导致社会参与力量不足,使得养老产业后劲不足。三是技术应用有待加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智慧养老产业,但我们也应看到,技术应用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广度、深度不够,技术转化的成果应用不佳,难以支撑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

           

3.对策分析

(1)完善政策制度。一是强化政策执行力。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养老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相关的养老产业制度规范,细化养老产业准入门槛,着力提高养老产业政策实施上的精准性;另一方面,出台法律制度,完善在养老产业发展供给侧方面给予土地、人才、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政策细则,让政策更好落地。二是完善养老医保制度。在现有制度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并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资源情况,统筹规划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老人医疗保障水平,让老年人敢于养老消费。

(2)提高供给能力。一是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加强养老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养老产业的市场细分和老龄群体消费需求的深度挖掘,在居家养老基础上,探索推行多元化养老服务,为整个老年群体提供多层次、高品质、专业化的产品与服务,如:探索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解决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探索“养老+旅游”养老模式,推动旅游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满足老年人更高养老服务需求。二是壮大供给主体力量。政府要搭建各类组织、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努力整合社会上的养老资源,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加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共同推动养老产业的进步。

(3)强化发展动力。一是培养专业人才。借助各类宣传媒介,普及从事养老服务业的优势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打破人们对养老服务业的观念偏见,激发人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意愿。此外,借助职业教育开展培训,培养从事养老产业的劳动者,逐步优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同时,养老机构可定期组织专业课程培训,适当地扩大培养规模,逐步加强体系内的职业技能锻炼。二是丰富建设资金。政府需持续加大投入,完善养老行业的专项补贴措施,并拓宽融资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壮大养老产业的资金建设力量。三是加强技术应用。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加强技术创新研发力度,依托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接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医疗救助、情感互动、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开发更加符合老年群体使用习惯、更具适老化特点的智能产品,增强养老产品的应用性。

相关热点名言

1.要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规范表述:此金句中的“养老服务业制度”“养老服务业标准”“养老服务业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申论论述逻辑:此金句明确了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作为论述层次或整理要点的逻辑依据。

   

2.推进建设区域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平台,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养老补贴、养老服务、行业监管信息化,实现老年人信息的动态管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规范表达:此金句中的“综合信息系统平台”“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补贴”“行业监管信息化”“动态管理”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申论论述论证:此金句可积累为“养老产业”“智慧养老”“区域养老”等话题的写作素材。

增强文化自信

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中国品牌兴盛 彰显文化自信

老字号推陈出新,新品牌顺势起飞、百花竞放,李宁登上纽约时装周、故宫文创横空出世、天猫联合众多传统国货品牌走红……从“国货”到“国潮”,近年来中国品牌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影响力。“国潮”兴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信在商业端的自然流露。“国潮”是一场传统文化的“再流行”,也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需求不断扩大的自然体现。

          

2.新疆喀什文化自信体现中国美

近日,“石榴红了——文化润疆”系列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中国美协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送欢乐 下基层”慰问活动在新疆喀什市举办,画家们来到喀什古城、香妃园、牛羊大巴扎等景点,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喀什的独特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奋进的新时代风貌,这也是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润疆,向外界讲好喀什故事的重要举措。

            

3.坚定信念增强自信 传播伟大建党精神

2021年7月22日,上海市委中心组举行学习会,以电影党课和读书班相结合的形式,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专题交流研讨。上海市委书记指出,要通过推出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创造一批具有思想感染力和显著标识度的精品力作,形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优秀作品矩阵。充分用好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把遗址旧址、革命文物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演绎出来,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热点话题分析

1.意义分析

(1)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是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就是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过程,包括历史积淀孕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民众能够汲取文化营养,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二是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文化自信本质是心理上的一种认同感,是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能够认同其观念的重要表现。树立文化自信可以增强民族的归属意识、团结意识,塑造民族精神,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2)有利于促进文化交融碰撞。一是有利于包容文化多样性。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多元文化不断碰撞,而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恢弘包容的气度,因此,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就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包容精神的过程,如此将更有信心和底气面对文化差异,从而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样性。二是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全球多元文化发展下,我们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增强文化自信可以使我们审慎对待其他文化,更加坚定自身的立场,从而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进世界。

(3)有利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一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我国在发展中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历史以及时代源泉。二是有利于引领正确的发展方向。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价值理念和现实追求,丰富和扩展现代化的内涵,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2.问题分析 

(1)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较为被动。一是青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接受度不高。当前,很多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时,往往只想单纯地通过考试,加上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甚至有些反感,这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二是青年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过度注重考核学生出勤率、成绩评价等方面内容,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面知识,并未深入到学生价值观层面,学生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并未意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难以转化为文化自觉,难以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2)各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入。一是各地对传统优秀文化挖掘力度不够。由于各地在传统文化挖掘方面缺乏科学整体的规划,研究梳理工作各执一派,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范畴缺乏明确界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阐释不清,存在观点分歧,如此便难以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二是各地对传统文化缺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部分地方政府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有限,在保护和发展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此外,各地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创新之举不多,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自觉性不够,存在对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破坏”等现象。

(3)国民对外来文化仍存在盲目崇拜。一是国民对外来文化缺乏理性态度。当前,一部分人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缺乏理性的态度,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甚至存在热衷西方文化而轻视本土优秀文化的现象,缺乏基本的文化辨别能力。二是国民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严重。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些崇洋媚外的网络信息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带来干扰,如追赶时髦,热衷于过洋节等,加上多元复杂的网络媒介传播信息速度很快,参与主体很广,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影响。

            

3.对策分析

(1)提高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一是提高青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接受度。要创新文化教育教学形式,比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展示等更易接受、理解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二是促进青年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可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充分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积极性。

(2)深化各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一是各地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完善顶层设计,对传统文化挖掘实行科学规划,设立专门性机构加强相关研究,整合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各地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可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发掘文化价值内涵。二是各地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地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同时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理念和方式,积极吸收和借鉴民间优秀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文化项目的落实要加强监管。

(3)使国民正确对待丰富的外来文化。一是坚持正确立场及方向,理性看待外来文化。要认识到外来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二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引导正确价值观。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坚定网络空间文化自信。此外,国民也要提高辨别能力和文化素养,拒绝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行为。

相关热点名言

1.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规范表述:此金句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强国”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论述论证内容:此金句先阐释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对策,再说明其最终建设目标,可作为论证观点的论述层次。

   

2.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论述逻辑梳理:此金句呈现了“总-分”的逻辑,先总体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再从文化内涵、文化地位的层面进行了具体说明。写文章时可学习这种论述逻辑。

(2)论证论述用途:此金句可作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文化自强”等方面话题的写作素材。

加强乡村法治建设

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法治赋能乡村振兴,佛山乡村大变样

近年来,佛山市司法局坚持改善保障民生和法治宣传教育“两手抓”,用法治思维击破村居发展藩篱,通过“一司法所一品牌”创建工作,锻造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佛山特色的司法所业务品牌,形成“先进带后进”的创建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法治活力。

           

2.宿迁宿城:开展法律顾问集中宣传活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宿迁市宿城区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法律顾问集中宣传活动。活动中法律顾问细致解答在场群众关于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土地承包、民间借贷等法律问题,使辖区群众及时了解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内容,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南坝司法所立足本职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永昌县南坝司法所立足本职,吸纳“联系法官”“顾问律师”等力量,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健全调解工作机制、创新调解工作方法,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为乡村振兴工作拉起维稳防线,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热点话题分析

1.现实意义分析

(1)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能加强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而加快乡村法治建设,使法律成为调节农村经济活动的准则,能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村各类经济交易安全,维护农村市场的公平公正,能让更多农民无后顾之忧地发挥主体作用,进而带动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促进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二是能加强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法治建设能提高广大村级自治组织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促使农村各项事务法治化、规范化,使整个农村社会有章可循、稳定有序,使社会主义民主得以充分发挥,为实现新农村政治文明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是能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法治建设能遏制一些地方的家族、宗族、帮派势力,引导村民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敢于运用法律武器与丑恶势力作斗争,进而全面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利于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重在“全面”,意味着全面依法治国要做到全国民众遵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而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既能提高乡民法治素养,还能巩固基层法治力量,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具体有:

一是能提高乡民法治素养。在乡村多措并举宣传法治思想、普及法律知识,能提高乡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水平,约束自我不做违法之事,构建良好的乡村法治社会,为全面依法治国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

二是能提高基层法治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而加快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依法治国在基层的具体实践。所以说,加快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利于提高基层法治水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

         

2.问题分析

(1)法律意识有待加强。一是部分农民法律意识不足。部分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对法律的理解力有限,存在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违法而不自知等问题;同时,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村民往往通过“拉关系、托熟人”来解决,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增加乡村法治建设难度。二是乡村干部法治素养不足。部分乡村干部存在人治、官本位等思想,不善于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村民矛盾。此外,部分乡村干部对法治的理解较为片面,认为法治工作是执法、司法部门的职责,错误认为“执法”才是“法治”,“守法”不属于“法治”,使其依法办事意识不强,阻碍了乡村法治建设的深度进展。

(2)制度机制有待完善。制度建设是乡村法治建设的前提。然而当前农村制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度缺乏系统性。有的农村制度动辄上百条,不仅繁琐,还冗长,且彼此之间关联度不高,给普法、执法、司法工作带来困难。二是制度缺乏操作性。部分农村制度的建立缺乏量化、细化等指标要求,使得农村制度内容过于笼统、过于泛化、不够具体,呈现出一般性要求多,实质具体要求少的问题。三是制度缺乏执行力。部分农村制度存在重建轻用、重建轻罚的问题,存在制度要求不具体、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问题,对不执行制度或违反制度的处置,缺乏具体的规定和约束,难以满足乡村法治建设的制度要求。

(3)主体力量有待加强。一是乡村法律机构不足。虽然当前有许多地区进行了司法下乡的活动,但部分农村依然缺乏自己的司法机构,加上有关法律的宣传不能全面落实,导致部分农民遇到问题时,因诉讼成本较高、诉讼渠道有限,不会主动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二是乡村法治人才不足。当前,乡村法治队伍存在综合水平不高、缺乏年轻法治人才、乡镇中的公检法司和行政执法力量不足等问题。此外,村民理事会、村民调解委员会、法务工作站等组织都缺乏专业、专职的法律人员,并且工作人员多由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及农村志愿者组成,因其缺乏系统、专业的法律知识,使其提供的法律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3.对策分析

(1)提高法治意识。一是对农民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根据农民的文化水平、实际需要,坚持“农民需要什么就宣传什么”“农民缺乏什么就宣传什么”的原则,借助广播电视宣传、召开村民会议宣讲、用身边人身边事以案说法、拍摄普法微电影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行动,提升群众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水平,切实提高农民运用法律保护自我权益的能力。二是对乡村干部加大法治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党校,采取分级培训、案例教育、经验交流等方式,对乡镇党政“一把手”、农村“两委”主干、农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等实施法治培训与定期轮训,破除人治思维、官本位思维,全面认识依法治国理念,形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事的习惯。

(2)完善制度机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制度的系统性。依据乡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乡村民众的所需所盼,对乡村法治制度进行进一步的顶层规划设计,增加制度之间的衔接性,尽量让制度内容简洁,为各项制度的完善、调整提供指引。二是细化制度内容,强化制度的操作性。针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变化、农民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吸纳专业人士的意见,吸收广大群众的建议,制定制度量化、细化的指标,逐步完善农村制度的内容,增加制度的操作性。三是完善强制性规定,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打破“轻用”“轻罚”惯性,完善制度内容,明确乡村事务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明晰违反制度、渎职失职的后果,为失责追究提供制度依据,进而增加制度的落实力。

(3)壮大主体力量。一是加强乡村法治组织建设。根据不同地区对法治工作的需要程度,合理安排配备乡村司法机构;此外,拓宽村级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法治治理的渠道,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弥补乡村司法机构不足的短板,降低村民诉讼的成本。二是建设乡村法治人才队伍。整合基层法治资源,将县、乡(镇)以及村三级法治工作队伍整合协同起来,加强法治素养培训,提高其法治专业性,切实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重点加强农村基层一线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同时,开办农村“法治带头人”培训班,将驻村干部、村支“两委”、乡贤能人、老党员、老干部等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培训一批“法治带头人”,弥补乡村法治服务的缺口。此外,根据乡村实际需求,科学合理配置法治工作人员,为乡村法治建设配备专业人士,提供新鲜血液。

相关热点名言

1.坚持人民群众在法治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法治乡村建设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过程群众参与、效果群众评判、成果群众共享,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规范表达:此金句中的“依靠群众”“群众参与”“群众评判”“成果共享”“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内含逻辑梳理:此金句从“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角度阐释以人为本,可作为整理要点逻辑或论述段的论述层次。

   

2.根据乡村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结构、风土人情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勇于探索创新,注重工作实效。——《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

    

金句“百宝箱”:    

(1)申论规范表达:此金句中的“因地制宜”“勇于探索创新”“注重工作实效”等词语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2)申论论证用途:此金句可作为“乡村法治建设”“基层法治”等话题的论述素材。

规范校外培训

相关热点事件汇总

1.两会代表热议校外培训行业乱象问题

在今年两会上,代表们肯定了合法合规的校外培训机构可作为兴趣特长的培养拓展平台,可作为学业上的培优补差平台。但认为,校外培训机构不应过度制造教育竞争焦虑,不应在资本运作之下,完全将教育引向商业化,教学引向套路化,学习引向刷题化,评价引向考试化,增加家长和学生负担。

           

2.破解校外培训痛点 趣链科技以区块链技术促教育行业规范发展

校外培训一站式服务平台“甬信培”,是浙江省宁波市首创的「区块链+教育」全新模式。该平台基于趣链科技国产自主可控联盟区块链技术,打通教育主管部门、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等,开创了法律法规框架下的外培机构资金监管的全新模式,为学生培训消费和培训机构市场参与提供了可靠保障。

            

3.日照集中整治校外培训机构

近日,日照市教育局、日照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日照市集中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工作方案》,开展了针对面向中小学生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专项治理行动。

热点话题分析

1.意义分析

(1)保障消费者权益。一是保障家长权益。整顿校外培训乱象中的趸交学费、退费无门、收费混乱等问题,能让校外培训收费趋于合理,让校外培训的退费服务趋于完善,进而能让学生家长免受金钱损失;同时,整顿校外培训乱象中的夸大宣传和虚假广告等问题,能让校外培训机构真实宣传课程,进而让学生家长免受欺骗,确保了家长的知情权。二是保障学生权益。整顿校外培训乱象中的师资造假良莠不齐、课程质量堪忧等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校外培训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进而让报名的学生接受更好的师资、更好的教育,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整顿校外培训乱象中的安全隐患问题,能让学生免遭意外、危险,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保障。

(2)优化行业秩序。一是树立培训机构口碑。近来,校外培训乱象丛生,让部分校外培训机构的形象大大受损,致使家长无法信任校外培训机构。而整顿校外培训乱象问题,能规避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违规违法问题,进而让家长重拾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信心,有利于帮助培训机构树立口碑。二是引导培训机构合理竞争。整顿违法违规的校外培训机构,能在行业内起到威慑力,促使培训机构按规章制度、按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培训事宜,避免各培训机构之间恶性竞争,进而使得培训行业环境得以净化,为公平的市场竞争奠定基础。

(3)提高教育质量。一是促使教育回归本真。整顿校外培训乱象中的贩卖焦虑、漫天吹嘘教育等问题,能让群众免受功利化教育的诱导,免受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引诱,真正能够保持初心、理智对待教育,进而促使群众真正领悟教育的真谛是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促进孩子身心健康。二是促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整顿校外培训乱象中的超纲超前教学、师资水平低等问题,能让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同步,避免揠苗助长,避免低效比拼,进而让校外培训承担起查漏补缺、培育特长的作用,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为孩子成长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2.问题分析

(1)家长层面的问题。一是家长盲目纵容。校外培训是很多家庭的“刚需”,孩子需要补课,家长没有精力和能力辅导,为此,家长倾向于把孩子送进校外培训班,盲目纵容培训机构违规营业。在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过程中,甚至出现“家长打掩护、上课‘对暗号’”“培训转‘地下’”的怪现象。二是家长维权不畅。部分家长在报名校外培训课程时往往遇到疫情防控不到位、投诉无门、退费难等问题,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之时,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维权渠道,缺乏维权知识而错失保障自身权益的机会,助长校外培训违法经营的“气焰”。

(2)机构层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机构过于追求利益。在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过程中,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躲避相关部门的监管,将“下马”的培训项目悄然转移到线上,提前学、超前教、虚假宣传、乱收费等现象也随之转移到线上,给整顿工作带来难度。二是培训机构忽视社会责任。校外培训机构属于教育机构,应承担传道授业、培养学生的责任,但在现实经营过程中,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无法正视自身责任,盲目充当商业化盈利机构,用隐蔽性手段躲过有关部门整顿,或整顿后依然“换汤不换药”,使得整顿效果难以有效。

(3)监管层面的问题。一是监管责任主体混乱。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既属于教育问题,又属于市场问题,涉及市场监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公安、应急管理、卫生、网信、文化等部门,容易导致“九龙治水”,职责交叉,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的问题。整治过程中,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监管手段方式滞后。当前,部分校外培训机构采用线上培训模式,而线上培训具有生源、师资分散,经营不固定的特点,意味着传统线下监管模式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再加上线上监管平台还未建立、监管技术还未成熟,使得线上校外培训经营存在监管漏洞。三是惩处力度不够。目前,很多地方尚未出台整顿校外培训的具体整治细则,尤其是对违法违规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惩处标准还未细化,使得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时往往缺乏惩处打击的操作性。

           

3.对策分析

(1)家长层面的对策。一是引导家长理性对待。逐步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改革教育评价制度,让家长注重素质教育,避免因过于追求“分数”而盲目报班;同时,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家长的抢跑心态,让家长理性对待校外培训,弱化校外培训需求。二是减少家长维权阻力。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家长积极举报违规培训机构;同时,拓宽投诉维权渠道,并细化监督维权的细则,鼓励家长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2)机构层面的对策。一是提高校外培训机构门槛。在审批校外培训机构时,提高校外培训机构的入门门槛,尤其注重对校外培训主体的教育理念、经营模式进行把关,严格筛选优质、高责任心的校外培训机构。二是引导培训机构理性逐利。加大对现有校外培训机构的宣传力度,普及校外培训机构所应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所应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危害,以此让校外培训机构理性追求利益。

(3)监管方面的对策。一是明确监管主体。明确市场监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公安、应急管理、卫生、网信、文化等部门的职责,加强多部门联合整治,尽量避免多部门分头行动;同时,明确监管部门疏忽职守的惩处细则,规避监管部门推诿、敷衍的问题。二是完善监管手段。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网络平台等主体联合研发技术,攻关校外培训监管痛点,弥补传统监管手段的缺陷,如:研发线上技术追踪线上培训机构登记管理、教学培训、招生宣传、收费退费管理等方面的事宜,做到线上监管及时有效。三是加大打击力度。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细化培训机构行业标准,将惩处方面的细则具体化,加强对培训机构培训内容、方式、时间的监管,发现违反行业标准的现象即严格给予吊销营业执照、取消办学资格,对相应学校负责人进行免职等处理,提高惩戒威慑力。

相关热点名言

1.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论证论述用途:此金句可论述“教育质量”“促进青年发展”等话题。

(2)论证方法梳理:此金句,既从正面强调家长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又从反面强调家长存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即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培训乱象”,属于正反对比论证,可积累此类论证方法的运用技巧。

  

2.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习近平

          

金句“百宝箱”: 

(1)论证论述用途:此金句可论述“以人为本”“教育质量”等话题。

(2)内含规范表达:此金句中的“突出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表述规范,可积累为申论规范表述。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