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八)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政府报告节选】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解读】

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一度让正常生产生活按下“暂停键”,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两会提出的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措施,为下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保障。中国必将带着一往无前的信心夺取疫情防控“下半场”的最终胜利。此外,中国在防控疫情方面取得的独特经验,让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卫生健康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下一步,中国经验将成为有效推进全球抗疫的一抹耀眼亮色,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作贡献。

【逻辑梳理】

本段是“总分”逻辑,从“改革疫情防控体制”“加大防疫救治投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防控能力”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些措施之间是并列关系,体现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

(二)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政府报告节选】

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安全。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解读】

基本医疗服务指的是医疗保险制度中对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福利性照顾,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命健康权,确保使社会成员在防病治病的过程得到基本的治疗。

近来,我国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使得我国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有效减缓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医疗救治费用的不断上升,使得因病返贫的现象可能依然存在,对全面实现脱贫构成威胁。可以说,现有基本的医疗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妨碍了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获得。

为了保障全民健康,为了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也需要逐步提高,这是民之所想,民之所向。为此,政府部门要提高医保补贴标准,扩大药品补贴范围,拓宽疾病保障种类,扶持发展医疗机构,整顿药品市场等。

【逻辑梳理】

以上政府工作报告为“总-分”结构。节选的报告内容主要从“居民医保人费用补贴”“扶持医疗机构”“监管食品药品”的角度阐释如何“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是按照不同的工作领域分析如何“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属于典型的工作维度分析法。

(三)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政府报告节选】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中高考工作。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解读】

习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正所谓“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今年是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的收官之年,而补齐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

然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在地区、城乡、学校之间,教育质量还存在着超底线的两级化差异,经费投入、教育设施和师资配置严重失衡,制约了教育公平的深入推进,阻碍了区域的均衡发展,限制了基层的全面脱贫。

为了建设教育强国,为了助力协调发展,我国需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这就需要均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促进优质资源共享;需要增加对基层地区的教育投入与政策倾斜。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幼儿教育、义务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准。

【逻辑梳理】

以上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阐释如何“推动教育公平”与“推动教育质量提升”这两方面内容。首先,从“义务教育”“特殊、幼儿教育”“一流高等教育”的角度重点阐释如何“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是按照不同阶段的教育进行展开的。其次,从“招生”“投入”的角度重点阐释如何“推动教育公平”,是按照工作维度的逻辑进行展开的。以上政府工作报告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四)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 

【政府报告节选】

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制度。做好因公殉职人员抚恤。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都要实施救助。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解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它不仅能保证人民的生存权利,还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有效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国际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外需受疫情冲击较大。更重要的是,国内疫情还未彻底结束,它将持续影响居民收入,部分群众基本生活面临的困难可能增多,说明疫情对我国内需的影响也不可避免。

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扩大内需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立足点。所谓“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能拉动群众消费,又能促进有效投资,是应对疫情危机的有效途径,也是以人为本的关键落脚点。

为此,我们要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紧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实抓牢。只有切实托住这个底,才能有效扩大内需,更好地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为提振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逻辑梳理】

以上政府工作报告为“总-分”结构。节选的报告内容主要从“退休人员”“退役军人”“因公殉职人员”“失业人员”“贫困人员”“暂时困难人员”这几个不同主体入手,阐释如何相应地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是主体分析法的典型运用。

(五)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政府报告节选】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等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全民健身,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解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辉煌,还要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与质量有一定保障,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上有极大提高,社会供给能力总体上有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大幅提升。但是与之相对的却是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落后,表现为:一方面,部分群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强烈,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单一,存在迷信、赌博等陋习。另一方面,文化基础设施不够,高雅文化品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正因如此,群众才会更加盼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追求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更加追求其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当今这个新时代中,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政治文明建设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党需要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逻辑梳理】

以上政府工作报告为“总-分”结构。节选的报告内容主要从“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发展人文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倡导全民健身”这两个层面阐释如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按照“转变思想认知-完善服务供给”的逻辑进行展开,体现了由内到外的分析逻辑。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政府报告节选】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法打击各类犯罪。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解读】

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倒逼了社会治理的不断创新,也揭示了防控工作离不开社会治理创新这一事实。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彻底结束,为了有效应对国内外疫情新形势,我党需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及时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以确保社会的安定有序,确保人民群众稳定生活,确保有序推进安全中国建设。

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这就需要将治理工作落实到基层社区单位,还需要发挥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等力量。

首先,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只有基础坚固,大厦才能稳固。为此,我党需要继续完善社区治理功能,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其次,社会组织、慈善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能广泛动员各方社会力量,搭建有利于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公共平台,可为社会治理作出积极贡献。为此,我党需要扶持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力量,让其发挥效用,为我所用。

【逻辑梳理】

以上政府工作报告为“总-分”结构。节选的报告内容主要从“强化社区治理”“扶持民间组织”“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强化打击治理”这几个层面阐释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按照“社区治理-民间组织-政府治理”的逻辑展开,是主体分析法的典型运用。

(七)强化安全生产责任

【政府报告节选】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洪涝、火灾、地震等灾害防御,做好气象服务,提高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解读】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尽管总体形势平稳,但是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只有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才能让“安全问题”无处遁形。

灾害天气安全防范工作,需要各地各部门加强气象监测,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强化重点部位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发现灾害事件险情能够及时、准确上报和处置。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对违规行为,要严格执法,敢于碰硬,敢于执行“上限处罚”“关闭取缔”“黑名单”等措施,做好应急预案,完善处置措施。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需要充分认清当前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担当,强化安全保障水平,从严从细抓好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

【逻辑梳理】

本段是“总分”逻辑,主要从“加强灾害防御”“专项整治安全生产”“遏制重大事故”这几个角度阐释如何“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即说明强化安全生产责任重在“防御灾害”“专项整治”以及“遏制事故”,需层层递进、各个击破。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