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常识必备——经济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01
商品经济
1、经济形态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一共经历了两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其中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02
价值规律
1、内容
从生产角度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当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商品的价值量增加,二者成正比关系。从交换角度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商品要用于交换。
2、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3、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03
剩余价值与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工人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一方面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一是创造了与劳动力价值相等的价值;二是创造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04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
只有可变资本(V)才能生产剩余价值,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划分标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即是否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如果能带来剩余价值的就是可变资本,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就是不变资本。
市场经济理论
01
政府与市场
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
“两只手”:“看不见的手(无形之手)”指市场,“看得见的手(有形之手)”指政府宏观调控。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中,国有经济能够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多种所有制经济指非公有制经济,即公有制之外的所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即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按劳分配:在公有制范围内,按照劳动贡献分配个人消费品。
多种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包括按管理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等。
03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配置的机制,也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构成。
价格机制是指在商品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其中价格形成机制是核心内容。价格机制在市场机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机制发挥作用。
04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05
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
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式:股份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一)产权清晰:企业在产权关系方面的资产所有权及相关权利的归属明确、清晰。
(二)权责明确: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
(三)政企分开:“政”指政府的行政职能,“企”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要把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相分离。
(四)管理科学:在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
宏观经济
01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1、主要目标
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02
通货膨胀
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的经济现象叫作通货膨胀。
主要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市场“钱”多,实质上是社会总需求过大——“经济过热
03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的种类: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税和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它的典型形式是通过财政盈余压缩政府支出规模。
0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等)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1、货币政策种类
(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2、货币政策措施
1.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为保护存款人和商业银行本身的安全,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取的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3.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4.利率
也称利息率,是指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人处获得的报酬。
5.汇率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一般来说,本币汇率降低,即本币对外币贬值,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名词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注意以下两点:
(一)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二)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2、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是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占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内外的净要素收入。
GDP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是“生产”的概念。
GNP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3、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运用生产要素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4、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净值。
5、消费者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 CPI >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6、生产者物价指数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PPI指数可以作为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7、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8、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 x100%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其他常考经济学名词
1、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
2、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
3、外部性
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负外部经济效应)。
(一)正外部性
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额外的经济利益,而受益者无须付出相关代价。
(二)负外部性
是指生产或消费给其他人造成损失而其他人却不能得到补偿的情况。
外部不经济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4、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市场主体由先天的要素禀赋或后天的学习创新形成较高附加值的相对优势,包括相对竞争优势与相对合作优势。市场主体的比较优势可以带来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合作机会的增加、成本的降低与利润率的提高。
5、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
6、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
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即企业支付给企业以外的经济资源所有者的货币额。
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是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是一种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
7、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又称固定费用)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变动成本指支付给各种变动生产要素的费用,如购买原材料及电力消耗费用和工人工资等。这种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常常在实际生产过程开始后才需支付。
8、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9、经济公平
经济公平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首先,经济公平指的是机会均等和规则公正;其次,从更深的层次讲,公平指收入分配公正。
10、饥饿营销
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
11、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其它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
它与自由贸易模式正好相反,后者使进口产品免除关税,让外国的产品可以与国内市场接轨,而不使它们负担国内制造厂商背负的重税。
12、黑天鹅与灰犀牛
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一般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意外性;二是产生重大影响;三是虽然具有意外性,但多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黑天鹅存在于金融市场、商业、经济、个人生活等各个领域。
“灰犀牛”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灰犀牛事件”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用来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13、消费心理
求异心理指的是有些人消费时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
攀比心理是指消费者出于攀比心理,脱离自己实际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引是指人们出于跟风、随大流的心理,引发对某类商品或某种风格的商品的追求,并形成流行趋势。
求同心理是指不管自己是否愿意作出某种行为,也会尽量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