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言语得高分,就得吃透这个技巧!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没有注意到,代词在言语题中经常出现,不论是片段阅读,还是语句表达、逻辑填空中都会高频出现。

而它可以作为重要解题的线索,帮助大家减少纠结,又快又准地拿分却是很多同学不知道的,所以今天小粉笔就和大家好好聊聊代词,吃透这篇内容,言语高分不再是梦!

代词巧解判断阅读题

出现位置:尾句出现代词,总结前文。

标志词:这、从这个意义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有鉴于此、对此。

答题要点:代词之后引出重点。

注意事项

  • 片段阅读:题量最大,而中心理解题是言语中基础的题型,即给文段找重点、找中心。

  • 位置:如果文段的尾句出现代词,比如:文段开篇铺垫很多内容,尾句出现“这……”“对此……”,对前文进行指代总结,相当于结论词,重点在代词之后。

  • 常考的典型标志词:当尾句出现“这、从这个意义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有鉴于此、对此”,都是对前文进行指代总结。

  • 答题要点:代词之后引出文段重点。比如:申论文章的最后会出现“综上所述、由此观之”。

真题演练

(2019吉林)近日,以“中科院之声”抖音引领的“抖抖”爆红,这些以传播知识、普及科学为主的小视频,累计发布量超过300万,累计播放量已超过3388亿次;西安交大二院的一位医生弹唱“心电图之歌”,将急救知识唱给更多人,视频上传后,短时间内点击量超过26万次;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植物知识,努力让公众读懂每一抹绿色……正是这些科普力量,架起了一座座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催生了科普的春天。

(2016国考)文学走进互联网,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平民化开放视野;网络上自由、兼容和共享的虚拟空间,打破了精英写作对文学话语权的垄断,为愿意上网创作的网民提供了“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机会。这种“新民间文学”,标志着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尽管如此,网络写作仍然不能与“人民写作”相提并论,因为文学的“人民写作”并不取决于传媒的公共性和参与的广泛性,而取决于这种文学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和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审美品格。

如何快速阅读

1.2019吉林:“近日……每一抹绿色”由“;”引导并列结构,相当于列举现象、举例子,往往在列举现象后会进行总结。“正是”起到强调作用,指代词“这些”在尾句出现,对前文进行指代总结,故重点在尾句。对于整个文段,作者的观点强调参与科普的力量很多,带来了好的结果。联想到“众人拾柴火焰高”。尾句出现指代词,对前文进行总结,重点在尾句。

2.2016国考:国考题的出题非常有水平,拿到文段,要找重点。“文学走进……回归”中“;”表并列,相当于阐述现状、交代背景,论述文学走进互联网,大家都能当作家。“尽管如此”中“如此”为指代词,对前文进行指代总结,而“这种‘新民间文学’”也为指代词,此时需要把握代词出现的位置,尾句的“如此”总结整个前文,且“尽管”表转折,故重点在尾句。本题出得有水平,体现在尾句内容较长,要把握尾句的重点。“因为”之后进行原因解释,“因为……审美品格”不是重点,故尾句重点在“尽管如此”之后,“因为”之前,强调网络写作和人民写作不能划等号。从整个文段的角度,重点在尾句,相当于“分-总”结构,单看尾句为“总-分”结构,这是国考题的高级之处。

例1(2018联考)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以及90后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催生了租赁公寓的兴起。租赁公寓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租房由过去的不得已转变成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据调查,虽然拥有自己的住房仍是90后的刚性需求,但他们当中只有30%愿意为了买房而降低生活质量;另有56%的90后不愿意买房,因为房贷过于沉重会降低生活质量。由此观之,这些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许多90后不愿为了买房降低生活质量

B.90后年轻人未来的买房需求非常旺盛

C.租房是大多数人更易于接受的居住方式

D.城市高房价影响多数年轻人的购房意愿

【解析】

第一步,先看问题,问“意在强调”可知为中心理解题,接着读文段,快速找重点。“一线城市……一种方式”引出现在90后租房的话题。“据调查”“30%”“56%”相当于举例子,不重要,在考场上略读即可。尾句出现“由此观之”,为代词,对整个前文进行总结,故重点在尾句。结论强调90后不愿意买房,把握结论,对应A项。

B项:与作者的观点相反,排除。

C项:文段谈论的核心话题/主题词是“90后”,选项“大多数人”范围扩大,因为“大多数人”包括70后、80后、90后、00后、10后,排除。

D项:“90后”与“年轻人”不能直接划等号,因为80后或00后也都是年轻人,选项范围扩大,且选项“影响”是买还是不买,表述不明确,排除。【选A】

【注意】尾句由代词“由此观之”对前文进行总结,引出结论。

要点总结

  • 有同学认为如果有个选项概括了“由于”和“因而”的内容是最好的,但选项中未出现该内容,此时要对比择优。“由于”分析原因,“因而”提出结论,结论相当于作者提出的观点,“且”表并列,论述两个方面,故要抓住结论强调的两个方面,锁定B项。“由于”之后确实在论述问题,但是没有一个选项能够同时概括“由于”之后和“因而”之后论述的四个方面。

  • 尾句出现代词,通常对前文进行指代总结。

代词巧解语句排序题

出现位置:代词单独出现,一般不做首句。

标志词:他、她、它、此、该、其/它们、这些。

答题要点:根据指代词寻找捆绑句。

注意事项

  • 语句排序题:有同学认为语句排序题既浪费时间,正确率又不是很高,其实代词是非常有效的解题线索。拿到题目,不能先读题干的句子,然后自己进行排序。排序题提供了四个选项,一定从选项入手,把错误的可能排除,剩下的就是答案。第一步,对比首句,比如四个选项首句为①①②②,比较①②谁更适合作首句,当判断出①适合作首句,②不适合作首句,就可以排除两个选项,剩下两个选项。此时可以利用捆绑,如果①③紧密相连,就可以锁定答案;也可以确定两个句子的先后顺序,比如A项为①③,B项为①②,对比②③谁在前、谁在后;还可以对比尾句,就像有同学做排序题喜欢先看首句,再“撩”尾句,接着对比选项找差异。

  • 常考的代词:一般考查第三人称代词,如“他、她、它、此、该、其”,“该生”指这个学生,当看到“它们、这些”可知指代多个对象。

  • 如果代词单独出现,没有指代对象,一般不作首句。比如“他倒在了血泊中”为指代不明,一般不作首句。

  • 根据指代词寻找捆绑句。

真题演练

例2(2019浙江)①经过一系列鉴定,它被确认为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西藏披毛犀,距今370万年,是已知最早和最原始的披毛犀

②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开始离开高原地带,最后来到欧亚大陆形成了泥河湾披毛犀、托洛戈伊披毛犀及晚更新世的最后披毛犀

③经过一周的发掘,古生物学家意外地找到了一只犀牛的完整头骨、下颌骨和颈椎

④最后,这具犀牛头骨在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实验室里被复原了出来

⑤这一发现证实了西藏披毛犀正是其他三种披毛犀的祖先

⑥在札达盆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发现了一枚暴露在外的犀牛寰椎,然后是一排犀牛上颊齿列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④③①⑤②

B.⑥③④①②⑤

C.②⑤⑥④③①

D.②③⑤⑥①④

【解析】

方法一:从选项入手,判断首句②⑥,有的同学看到②中出现“随着”,认为是交代背景,直接排除A、B项。需注意,首句确定要通过对比,不能不看⑥就直接排除,⑥也可以作首句,寻找其他线索。①引出“全新的物种——西藏披毛犀”,②围绕“西藏披毛犀”展开论述,应先引出“西藏披毛犀”,再围绕其展开论述,故②不能作首句,排除C、D项。

观察A、B项,判断⑥后是④还是③。③讲述找到了犀牛的完整头骨,④讲述犀牛头骨被复原出来,③④出现时间顺序,应先挖掘,再复原,故③在④前,锁定B项。

方法二:④出现代词“这具犀牛头骨”,因此前文也要讲述“这具犀牛头骨”,观察选项,判断④前是①③⑥中的哪一句,①讲述全新物种,没有提及头骨,⑥也未提及犀牛头骨,③提及找到犀牛的完整头骨,故①④、⑥④无法捆绑,③④可以捆绑,锁定B项。

方法三:⑤出现“这一发现证实了”,相当于给出结论,对前文进行指代总结,适合作尾句,锁定B项。

方法四:③出现“经过一周的发掘”,④出现“最后”,⑥出现“发现了”,应先发现,再发掘,最后复原,按照时间顺序应为⑥③④,锁定B项。【选B】

【注意】

1.语句排序题的技巧性非常强,解题线索不只一种,“条条大路通罗马”,希望同学们将正确的解题方法掌握到位。

2.本题老师讲解了很多方法,在考场上同学们可以任选一种,能够又快又准地解题即可。

代词巧解逻辑填空

出现位置:横线前后出现代词。

答题要点:与代词的指代内容形成对应

举个例子: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      的力量。

A.信仰                          B.知识

注意事项

  • 横线前后出现代词。

  • 与代词的指代内容形成对应。

  • 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      的力量。有的同学凭借语感选择B项“知识”,因为曾经听过“知识就是力量”。需注意,不能仅凭语感,“这”为代词,指代前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强调“主义”非常重要,“主义”代表着坚定的信念/信仰,A项“信仰”当选。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下一句是“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是革命友人夏明翰英勇就义前写的诗。

真题演练

例3(2019四川)即便是比较严肃的史学著作,在习惯了一种写作和思维路径后,也很难有别的考察和分析视角。这样一来,人们读到的史书就难免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读者      。

A.如出一辙  心不在焉            B.人云亦云  不求甚解

C.众口一词  味同嚼蜡            D.大同小异  兴味索然

【解析】

两个空前均出现代词“这样一来”“这”,可根代词指代的对象寻找线索。

第一空,“这样一来”指代文段首句,讲述很多著作都是差不多的,“一种写作和思路”“很难有别的考察和分析视角”说明横线处强调史书都差不多,比较接近。B项“人云亦云”指说话没有主见;C项“众口一词”指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均搭配“人”,与“史书”搭配不当,排除。

第二空,横线处体现没有意思之意,对应D项“兴味索然”,表示一点儿兴趣都没有。A项“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不集中、不专注,如:在上直播课的过程中,某个同学身边走过一个美女,这位同学就心不在焉了,与文意不符,排除。【选D】

【注意】

不求甚解:指读书时候不追求全面细致的了解,只了解大意即可,现多用于消极的语境中,强调不追求深入理解;出自字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要点总结

  • 言语中不同的题型一般都会涉及代词,片段阅读题要注意代词出现的位置,若代词出现尾句,如:对此这、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鉴于此、由此观之,这些词通常对前文进行指代总结,相当于变形的中心理解题,把握前文的重点和核心内容解题。

  • 语句排序题中代词单独出现,没有指代对象,一般不作首句。也可通过代词寻找捆绑对象,“这”“他”提示一个指代对象;“他们”“这些”提示多个指代对象。

  • 逻辑填空中出现代词,找准代词指代的对象,有助于解题。

如果各位小伙伴在言语方面遇到了瓶颈期,建议大家先注意总结梳理,再进行大量刷题,关于总结梳理,小粉笔给大家几个建议:

1.做错的题目要找到自己的误区,将自己做题时错误的思维与正确的解题思维进行对比。

2.对于自己很纠结却做对的题目,或者虽然做对但还不太明白的题目,都要对比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答案的思维路径。

3.找到自己经常出错的误区或陷阱,把握自己的薄弱点,进行突破。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