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复习备考资料

判断题
1、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有密切联系。( )
参考选项:正确
2、存款扩张倍数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之间呈正方向变动的关系。()(
参考选项:错误
3、存款类金融机构以发行金融工具的方式获得资金,并通过特殊方式运营资金。( )
参考选项:错误
4、高利贷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与现代银行和信用体系建立之后,这一信用形式已不复存在。( )
参考选项:错误
5、格雷欣法则是金银复本位制中不稳定的平行本位货币制度条件下出现的现象。( )
参考选项:正确
6、国际投资所引起的资本流动需要依附于真实的商品或劳务交易。( )
参考选项:错误
7、国家货币制度由一国政府或司法机构独立制定实施,其有效范围一般仅限于国内,是该国货币主权的体现。( )
参考选项:正确
8、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与存款乘数的乘积。( )
参考选项:错误
9、金融创新在增强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同时,会增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与效果。( )
参考选项:错误
10、金融发展水平、稳定性程度、运作效率与金融机构的合理性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
参考选项:错误
11、金融相关比率是各类金融工具在金融工具总额中所占的份额。( )
参考选项:正确
12、经过银行承兑之后的票据信用风险相对较小,是一种信用等级较高的票据。( )
参考选项:正确
13、经济全球化的先导和首要标志是市场一体化。( )
参考选项:错误
14、控股公司制是指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集团购买若干家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控制这些银行的组织形式。( )
参考选项:错误
15、马克思认为,利息在本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 )
参考选项:正确
16、企业的债权信用规模影响着企业控制权的分布,由此影响着利润的分配。( )
参考选项:正确
17、信用关系是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
参考选项:正确
18、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货、期权、互换、债券等各种标准化合约。( )
参考选项:错误
19、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称为升水;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称为贴水。( )
参考选项:正确
20、远期利率是隐含在给定即期利率中的从现在到未来某一时点的利率。( )
参考选项:错误
21、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场内交易在交易规模和品种上占有主导地位。( )
参考选项:错误
22、在货币层次划分中,流动性越强,包括的货币范围越大。( )
参考选项:错误
23、在利率体系中发挥指导性作用的利率是官定利率。( )
参考选项:错误
24、证券流通市场上的组织方式主要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种。( )
参考选项:正确
25、资本业务属于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
参考选项:错误
单选题
1、( )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
参考选项:货币存量
2、当发生“流动性陷阱”极端情况时,利率水平低到不能再低,就会出现( )的现象。
参考选项:投机性货币需求无限大
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指( )。
参考选项:持久性收入
4、个人储蓄存款属于我国现阶段所公布的货币层次中的( )。
参考选项:M2
5、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 )。
参考选项:大于未来价值
6、金融创新增强了货币供给的()。
参考选项:内生性
7、金融市场是统一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 )。它与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旅游服务市场等各类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统一市场的有机整体。
参考选项:要素市场
8、居民部门的赤字可以通过( )方式弥补。
参考选项:消费信用
9、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是( )的特点。
参考选项:布雷顿森林体系
10、生产过程从生产要素的组合到产品销售的全球化称之为( )。
参考选项:生产一体化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国库券市场特点的是( )。
参考选项:高收益性
12、由被监管者的道德风险引起的损失或成本称之为( )。
参考选项:间接效率损失
13、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 )。
参考选项:基准利率
14、在国际债券市场上,( )是典型的境外债券。
参考选项:欧洲债券
15、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效果较强烈的工具是( )。
参考选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多选题
1、币材一般应具备( )的性质。
参考选项:价值较高
参考选项:易于分割
参考选项:易于保存
参考选项:便于携带
2、国际资本流动包括( )。
参考选项:长期资本流动
参考选项:短期资本流动
3、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的( )。
参考选项:中介指标
参考选项:政策目标
参考选项:政策工具
参考选项:操作指标
4、金融监管的构成体系包括( )。
参考选项:金融监管的理论体系
参考选项: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
参考选项: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
参考选项:金融监管的内容体系
5、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归纳为( )。
参考选项:交易动机
参考选项:预防动机
参考选项:投机动机
6、若其他条件不变,一国货币贬值将引起该国( )。
参考选项:出口增加
参考选项:进口减少
7、商业银行具有( )功能。
参考选项:充当信用中介
参考选项:充当支付中介
参考选项:信用创造
参考选项:转移与管理风险
正确选项5.降低交易成本
8、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有( )。
参考选项:强制储蓄信用
参考选项:收入分配效应
参考选项: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参考选项:恶性通胀下的危机效应
9、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有( )。
参考选项:商业银行
参考选项:中央银行
参考选项:信用合作社
参考选项:专业银行
10、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包括( )。
参考选项:国外资产业务
参考选项:政府债券
参考选项:再贴现和再贷款
名词解释(搜索关键词的时候带上“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和性质(买东西、还账、缴税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2.名词解释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3.名词解释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流通进入贮藏,而市场价格偏低的劣币却充斥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4.名词解释市场利率,是按照市场规律字样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的利率。
5.名词解释官定利率,是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该利率规定对所有金融机构都具有法律上的强制约束。
6.名词解释商业银行,指以存款为主要负债、以贷款为主要资产、以支付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并直接参与存款货币创造的金融机构。
7.名词解释市场风险,一般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有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类。
8.名词解释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客户的提现或贷款需求时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由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及期限的不匹配所引起。
9.名词解释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最初和最重要的负债业务,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中央银行将货币投放给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的行为;二是指一定时间内货币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10.名词解释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11.名词解释货币乘数,用于说明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12.名词解释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13.名词解释货币需求,是在一定的资源(如财富拥有额、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职能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
14.名词解释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货币供给必然会在实体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量,这些货币量都是由银
行系统供给的,都是银行的负债,因此,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就称为货币供给量。
15.名词解释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各国通常采用价格指数来度量通货膨胀程度。
16.名词解释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被称为“三大法宝”。
17.名词解释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货币政策的操作。
18.名词解释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进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19.名词解释奉行成本,是指金融监管中由被监管企业负担的成本。
20.名词解释资本充足率,是指由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它是评价银行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标志,银行在开展业务时要受自有资本的制约,不能脱离自有资本而任意扩大业务。
21.名词解释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22.名词解释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23.名词解释经济金融化,是指一国经济中金融资产总值占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的比重处于较高状态并不断提高的过程及趋势。
24.名词解释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比重的提高过程及趋势。
简答、论述题
一、如何理解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机理?
参考作答:
1.通过调控货币供求追求货币均衡,保持币值稳定。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供求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均衡,货币供求的失衡会导致币值的变化。因此,保持币值稳定是保证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货币政策对货币供求的决定和影响因素都可以产生作用。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直接调控货币供给和需求,保持币值的稳定。
2.通过调控货币供给追求社会总供求的内外均衡,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由于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数量有决定性影响,故其可以调节社会总需
求。货币政策对社会总供给也有调节作用。货币供给的增长和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反之,则反。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货币政策正是通过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保持内外均衡,并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3.通过利率和汇率调节消费、储蓄与投资,影响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在市场经济中,利率和汇率是最重要的金融杠杆,能够影响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和行为。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高利率则抑制投资和消费;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求、中央银行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地影响市场利率和汇率,改变消费、储蓄与投资的数量结构,进而影响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
二、货币的演变规律。
参考作答:
几千年来,货币的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迄今为止,货币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几个发展阶段,从总的趋势来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一般价值形态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然而以实物形式作为货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交换对币材的要求,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易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
2.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转化。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以贵金属作为币材是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演进。金属作为货币材料,特别是当流通中的货币是足值的金属铸币时,货币的价值比较稳定,能够为交换和生产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但是金属货币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面对日益增长的待交换商品量和保存财富的需求来说,受金属的贮藏、开采和稀缺性的限制,货币的数量很难保持同步的增长,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商品往往由于货币的短缺而难以销售或价格下跌,引发萧条。同时金属货币在进行大额远地交易时不便携带,影响了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
3.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化。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信用货币主要有两种形式:纸币和存款货币。近几十年来,信用货币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现钞、支票等形式向无形的电子货币形式发展,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速发展和金融技术创新的成果,比传统的信用货币更方便、准确、安全和节约,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不断金花的表现,代表着信用货币形式的发展趋势。
三、如何理解货币的职能?
参考作答:
货币在我们的生活中主要发挥两大职能:交换媒介职能和资产职能。货币发挥交换媒介职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作为各种商品交易时的交换手段;
二是作为计价标准去计算并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三是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理解货币的职能时需要注意:首先,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身所具有,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的功能是由货币本质决定的。其次,对货币的职能有多种概括,如西方学者概括为交换媒介、核算单位、贮藏手段;马克思将金属货币的功能概括为5个: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功能,货币之所以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自身有价值;流通手段,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三是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发挥贮藏手段的功能;四是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功能;五是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世界货币功能。第三,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如交换手段的特点是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用主要是便利商品交换,但也可能导致买卖脱节;支付手段的特点是没有商品或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用于偿还债务或单方面支付等。正因为货币具有重要的职能,所以货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四、如何认识高利贷的特点和作用?
参考作答:
高利贷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信用形式。高利贷具有利率极高,利率不稳定且差异极大的特点。高利贷解决了以不损害所有者利益为前提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财富调剂的问题。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一直招致了民众的强烈反抗。但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高利贷活动仍会由于资金供给趋紧而死灰复燃。
五、现代信用体系构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作答:
现代信用体系的构建需要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有高效快捷社会征信系统,有完备信用机构体系。现代信用体系包括:
1.信用机构体系。信用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信用中介机构。是指为资金借贷和融通直接提供服务的机构。(2)信用服务机构。指提供信息咨询和征信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信息咨询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征信公司、信用评估机构等。(3)信用管理机构。指对各种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服务机构实施管理的机构,可以分为政府设立的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型管理机构。政府监管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业自律型管理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公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保险业协会等。
2.社会征信系统。对法人或自然人的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的征信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1)信用档案系统。(2)信用调查系统。(3)信用评估系统。(4)信用查询系统。(5)失信公示系统。
六、利率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哪些作用?
参考作答:
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会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例如,当现行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税收政策就会受到制约,如果此时再提高税率,企业和负债人就会难以承受;货币政策也会受到牵制,如果高利率时再推出紧缩性的政策措施,对于企业和负债人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次,利率会影响政策传导及其效果,尤其是货币政策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利率能否顺畅地将政策意图传导到实体经济,是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
七、利率要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环境与条件?
参考作答:
利率能否发挥作用需要如下环境与条件:
1.独立决策的市场主体利率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各个微观行为主体是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市场行为主体。只有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决策与其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且需要为决策所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时,利率高低才能够通过对市场参与者投资收益和利润的影响,产生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2.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在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下,利率高低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及其机会成本。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市场利率高低作出理性的决策,通过利率信号,就能够有效地筛选优质项目,从而将资金配置到那些最需要资金、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
3.合理的利率弹性利率弹性是指其他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利率弹性越大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变化越敏感,通过利率变动引导其朝着预期目标变化的意图就更容易实现。反之,如果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变动缺乏弹性,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利率变动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就极其微弱,通过利率变动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八、如何认识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原则?
参考作答:
1.非盈利性。指中央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讲成本和收益。
2.流动性。指中央银行一般不做期限长的资产业务。因为中央银行只有拥有较强流动性的资产,才能及时满足其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货币供求、稳定币值和汇率、调节经济运行等的需要。
3.主动性。指中央银行在进行金融监管或货币政策操作时,要独立判断及主动采取措施。
4.公开性。指中央银行的业务状况应公开化,定期向社会公布业务与财务状况,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金融统计资料。这既有利于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也有利于增强实施货币政策的告示效应;同时,及时准确地向社会提供必要的金融信息,有利于各界分析研究金融和经济形势,在对经济进行合理预期基础上相应调整自身的经济决策和行为。
九、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辨证关系?
参考作答: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
1.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理由在于:一是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必须符合金融运行的客观规律和自身业务的特点,这是由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和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二是中央银行的运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三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两者所处地位、行为目标、利益需求及制约因素有所不同;四是可以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形成一个互补和制约关系,增加政策的综合效力和稳定性,避免因某项决策或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损失;五是可以使中央银行和分支机构全面、准确、及时地贯彻总行的方针政策,避免各级政府的干预,保证货币政策决策与实施的统一。
2.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央银行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在国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政策指导之下履行自己的职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和宏观调控目标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其他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也需要由政府来协调。尤其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到战争、特大灾害等),中央银行则必须完全服从政府的领导和指挥。因此,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的任何制约,更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
十、基础货币的含义及其收放渠道。
参考作答: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现金和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两部分构成。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又有两种存在方式:库存现金和准备金存款。中央银行通过国外资产业务、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等资产业务收放基础货币,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购等负债业务调节基础货币。
十一、如何理解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与存款货币的创造的关系?
参考作答:
1.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以现金方式存入的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的贷款,通过转账支付又会创造出新的存款。
2.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主要制约因素(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提现率(3)超额准备金率3.存款扩张倍数按照乘数原理,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被称为存款扩张倍数或存款乘数,若以K表示存款扩张倍数,以P代表原始存款,以D代表总存款,则:

图片

显而易见,存款扩张倍数的大小与原始存款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但同样的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出多少派生存款,则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提现率(c)和超额准备金率(e)等因素对存款货币扩张的制约。因此,存款扩张倍数还可用下式表示:

图片

十二、正确把握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
参考作答:
1.通货膨胀的成因通货膨胀的直接形成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而形成货币供应过多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需求拉动说:从需求角度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即发生通货膨胀是由于各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拉动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2)成本推动说:从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即由于生产成本提高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3)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某些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如国民经济部门结构或比例结构失调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治理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等多方面综合施治。具体对于不同成因的通货膨胀,则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治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从货币层面看,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结果;从实际经济的角度看,是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需求超过产出引起的。因此,针对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治理对策主要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前者包括减少基础货币投放、提高利率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后者则是削减政府支出和加税。另外,增加有效供给也是治理之途,可以通过减税刺激投资、产出增长。(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治理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很多,但通常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主要关注两大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针对不同的原因,治理措施也不同。针对工资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治理对策是紧缩性的收入政策。一般包括:以物价指导线来确定控制各部门工资增长率,管制或冻结工资。针对利润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治理对策包括制定反托拉斯法以限制垄断高价等。(3)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由于需求推动与成本推动会相互加强,导致“螺旋式”的通货膨胀,有效的治理方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需求管理政策,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控制有效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反垄断政策控制哄抬价格和提高工资。(4)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的治理即使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对均衡的条件下,某些结构性因素也可能导致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结构性因素包括: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差异、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需求转移等等。针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治理,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改善资源配置。
十三、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取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参考作答:
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取要兼备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可测性,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这些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
第二,可控性,指这些指标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接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
第三,相关性,指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住这些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第四,抗扰性,指该指标受非政策因素的干扰程度低,能够较好地传递和反映货币政策的作用。
十四、金融监管的作用有哪些?
参考作答:
第一,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控制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避免发生金融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维护金融业的良性运转,促进金融机构发挥正效应,预防负效应的发生和发展。
第三,保持货币制度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有效调控货币,规范金融秩序,避免金融业恶性竞争。
第四,防范金融风险,避免引发金融危机。第五,保证货币政策实施。有力的金融监管是获取真实、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的保障,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
十五、如何理解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
参考作答:
1.金融监管的目标。金融监管目标可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目标是监管者通过对金融业的监管所要达到的一个总体目标,一般有四点:一是确保金融稳定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二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三是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四是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具体目标各有不同,基本内容都包括金融业竞争、安全等。
2.金融监管原则是监管当局的行为准则,包括依法监管与严格执法原则,不干涉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原则,综合性与系统性监督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有机统一原则,“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监管适度与合理竞争原则,稳健运行与风险预防原则,监管成本与效率原则等。
十六、如何全面客观的认识金融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
参考作答: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如同经济全球化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一样,金融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效应。
1.金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1)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金融全球化使各国资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调剂余缺,从而可以实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提高了配置和利用效率。在金融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国际范围内资本形成的增加、人力资源的开发、技术知识的转移、生产能力的利用、市场的开拓和对外贸易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2)促进全球金融业提高效率。金融全球化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同时,金融全球化使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衔接,实现投资者与融资者的跨国与跨区域选择与流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投资组合。(3)加强了金融监管领域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加强国际协作合乎各国共同利益。同时,资本的自由流动、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对各国金融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将促进各国在金融监管领域的深入合作。
2.金融全球化的消极作用。(1)增大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的全球化经营将承担国际政治和社会动荡等风险因素,加大内部管理难度。第二,全球化加大了金融业原有的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风险等。第三,金融全球化将加大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2)削弱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金融全球化使得一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其采取的经济政策将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冲击,降低经济政策制定的独立性与执行的有效性。(3)加快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加速了金融风险在全球的传播,金融局部失衡蔓延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深,单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可以迅速演化为地区性甚至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十七、如何理解金融全球化是贸易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参考作答:
经济全球化相继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层层推进的发展阶段。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贸易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1.金融全球化是贸易一体化的必然结果。贸易一体化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国与国之间普遍出现的全面减少或消除国际贸易障碍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它是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和首要标志。
2.金融全球化是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生产一体化是指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是从生产要素的组合到产品销售的全球化。跨国公司是生产一体化的主要实现者。跨国公司在数量和地域范围上极大地扩展了跨国经营的分支机构,并实行组织和管理体制上的无国界规划,逐步建立了以价值增值为基础的跨国生产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生产一体化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日益成为一种潮流,生产一体化逐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并逐渐形成了区域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90年代以后,跨地区的一体化因素也被逐步引入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之中,进一步更新为全球范围内价值链上下或之间的分工,形成了公司职能跨地区的全球一体化经营战略。
文源: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期末辅导资料,封面图源:国家开放大学课程封面。资料仅供备考复习使用。